加快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 高效推动试点城市建设成势见效
昨日,成都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传达学习2021年“科创中国”工作要点,审议有关重要文件,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组长王凤朝,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领导小组副组长吕昭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凤朝强调,抓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需要。全市各有关部门及区(市)县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充分认识抓好试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以融合理念和开放思维,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动能,以务实作风和高效举措,推动示范试点建设成势见效,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多成都力量。一要强化平台体系建设,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构建“两区一城”创新主阵地和转型新动能,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搭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二要强化创新核心动能,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深入开展机制创新,明确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切实强化金融支撑,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三要强化人力资源支撑,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创新推进开放柔性引才,多措并举培育人才,持续优化提升人才服务。
吕昭平在会上表示,“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成都持续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全方位支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为“科创中国”探索更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成都经验”;持续强化对产业需求的深层次挖掘,助力更多企业有的放矢、找到伙伴、精耕细作,强化培育重点产业集群,着力解决制约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和痛点;持续强化对区域发展的一体化带动,积极探索多元化、全方位的开放合作与交流,努力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中走在前列、做好示范。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吴凯,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历章,市政府秘书长周先毅以及中国科协、省科协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记者 常斐 吴怡霏)
相关新闻
《成都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出炉
聚焦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打造“科创中国”成都样板
2020年12月9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协在蓉签署“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合作协议,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深入实施“科创中国”行动,协同推进成都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今年是成都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开局之年,如何加快试点工作落地,不断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昨日,成都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成都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简称《工作要点》)。今年,成都市将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聚焦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大力推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平台建设】
建设多元化高能级创新平台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创新平台发展,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作要点》提出,今年将建设多元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具体来看,将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生态环境等优势领域,启动天府实验室建设。同时,围绕产业功能区发展需求,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环境科学等领域建设会地联合创新中心,推进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去年,“科创中国”和“天府科技云”携手,致力实现科创资源、技术和服务互通。今年,将推进“科创中国”和“天府科技云”平台建设,举办赛事活动与技术路演,推动科创资源供需精准对接,探索打造“线上线下交互展示 服务活动实体承接”的“科创中国”成都中心。
此外,还将围绕补链强链,新建一批省市工作站,评选一批示范工作站,推进工作站联盟建设,探索构建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服务体系。
“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科技创新供给和需求精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还提出构建起多元化科技经济融通体系。”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同时,将探索建设以科技经济融合为主的国际技术交易联盟和高新技术商业化概念验证中心,并促进银企对接,推动科技金融产品更好服务科技企业;引导科技团体、行业协会等落户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支持开展项目对接、成果转化、政策培训、创业辅导等服务活动;建设大型科研仪器、工业设备共享平台,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向在蓉企业开放。
【智力支撑】
加速科创人才向蓉聚集和流动
争创“科创中国”全国创新枢纽城市
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今年,成都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中将搭建多元化引才育才网络。
截至目前,成都建立了2个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3个会地联合创新中心,为成都提高门户枢纽能级,持续提升开放创新对经济的贡献度提供了更多窗口。接下来,将制定海外智力城市服务行动计划,引进高层次科创人才落户高品质科创空间,深化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建设,探索建设“科创中国”成都海智中心。
加速科创人才向蓉聚集和流动,成都将实施“岷山行动”计划,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聚集“高精尖缺”人才;筹办科创中国高端学术峰会,筹建科创中国·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成都分院,提升城市科技学术品牌力;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招引海内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入驻高品质科创空间;推进成渝两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许可备案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互认。
推动科普价值转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成都还将建设多元化科学场景,通过加快成都科学馆建设和绿道科普基地建设,开展绿道科普活动,构建起科技创新、科技传播、运动休闲、文化创意相融合的绿道科普场景建设新机制。同时,持续开展“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双千发布会,推出“科普 场景 研考”精品路线,打造“科·社”品牌科普示范场景,引导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新消费走进市民生活,以更多科学、科普场景,助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工作要点》还提出,要强化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建立优中选优的推先推优机制,鼓励先行先试,在全市推选一批科技与经济融合试点示范项目,打造“科创中国”成都样板,争创“科创中国”全国创新枢纽城市。(记者 吴怡霏 实习记者 李菲菲)
相关新闻
会地对接 深化成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会员服务部主任何冰:
帮助企业构建发展规划图
科学技术如何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不断探索产业全生命周期关键节点,此次在成都成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背景下,该学会也致力于将技术经济相关成果资源用于会地合作发展上。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会员服务部主任何冰认为,要依据项目成长周期的客观规律,加强前期的顶层设计。学会将在提供技术资源、研究商业模式、整合融资方式3方面帮助企业构建发展规划图。“学会培养了大批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知识,通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将助力成都产业功能区的创新、创造和发展。”
“近年来,我们学会在成都的会员数量增长幅度很大。”何冰表示,去年学会与电子科技大学联手举办年会,让她感受到了成都的活力与潜力,“未来,‘科创中国’定会成为成都又一张‘新名片’。”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许秀娟:
推动学会创新资源下沉
从小小的创口贴到核磁共振设备,从注射器具到植入器械,医疗器械覆盖的范围很广,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拥有较强的专家资源,作为专家学者与企业对话的桥梁,正推动学会创新资源下沉,探索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许秀娟介绍。
据了解,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秘书处就设立于成都。“生物材料领域产品技术附加值高,随着人们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长,其市场成长空间广阔。”许秀娟告诉记者,学会正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平台的沟通与服务功能,深入一线企业,对接企业需求,联系专家学者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深入推动国际商务合作,以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成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许秀娟表示,目前,学会正在筹备生物材料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届时将邀请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带着科技成果齐聚成都,“学会也将继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成为老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安全守护‘盾牌’。”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秘书长杨瑾:
助力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
“科研院和高校能够集聚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对于学会而言,它具备社团属性,即能够在柔性的管理体制下,有效组织跨界、跨域、跨国的科技资源。”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秘书长杨瑾对学会助力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充满信心,“‘科创中国’这个平台与其下全国性的学会相当于是产业发展的智库和照明灯,集各家之所长,为产业照亮一条高效率、低风险的发展之路,66个产业功能区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寻找相对应的科技资源和专家,减少试错流程。”
据了解,细胞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基础的学科,是进行免疫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医学、干细胞生物学等研究的出发点。“未来,我们学会也将通过学术科普、技术咨询等活动,为成都幸福美好生活添砖加瓦。”杨瑾说。(记者 吴怡霏 实习记者 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