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西部 走向世界
首页 要闻中心 印象天府 西部视野 特色园区 文化旅游 三农瞭望 家居交通 社会民生 招商经贸 科教医卫 质量安全 特色经济 经纬广角 博览大观
招商经贸 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经贸  
机遇四川 大爱四川 活力四川
  2012-10-11  

机遇四川 大爱四川 活力四川





“走基层、侨乡行”活动央级媒体采访彭州市葛仙山镇侨爱家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采访侨资企业华侨凤凰集团董事长

 





    2012年9月18日至22日,由国务院侨办与四川省侨办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走基层·侨乡行”新闻采访活动在川开展。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政协报、中新社等中央媒体负责人和记者将镜头瞄准四川,将笔端伸入基层,融入“海科会”盛会、零距离接触海归创业团队、参观优秀侨资企业、走访侨爱家园与侨捐学校、专访四川侨办负责人,聆听侨音,了解侨情,感受侨爱,传递侨讯,助推四川侨务工作上台阶、大发展。

    聚焦人才科技。金秋九月,“2012海外高新科技暨高端人才洽谈会”在蓉拉开帷幕,“汇聚英才·创新创业·合作发展”的大会主题吸引了新闻采访团媒体人的目光,“人才、科技、机遇”也成为记者们嘴里不时冒出的关键词。“四川经济总量达2.1万多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220多家,其中境外500强企业243家。四川成为中国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青睐的热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一席大会欢迎致辞深深触动着记者们的敏感神经,寻找切入点、寻找热点、寻找焦点成为大家穿梭在大会各个活动现场的主要任务。专访参会嘉宾,搜集大会最新数据,第一时间发稿,电话、网络连线直播大会盛况,“海科会”成为媒体“新宠”。 “截至2011年底,四川省‘百人计划’已引进14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5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其中10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四川省回国创业海外留学人员每年以50%速度递增,海归人才总量达数万人。”这是采访团记者们不约而同在报道中引用的一组数据。新华社记者李菲用四川省侨办主任周敏谦的原话补充说明,“把组织部门的职能优势与侨务部门和涉侨团体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引进人才、引进高新科技项目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发展一个学科(专业)、兴起一个产业(领域)’的‘裂变’效应。”李菲在文中写到:“实践证明这个平台是高效的,仅2010年和2011年两届“海科会”就吸引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专业人士和科技企业来川考察洽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100场,促成近500亿元的产业投资项目、150多个人才引进项目以及数百亿元的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该文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今日中国-中国要闻”采用,转载二十余万条。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人华侨部主任郑兴长期关注“海科会”品牌活动,持续跟踪其所指引的人才与科技创新新动向。置身此次大会,他用三个“更加”给出评价:更加注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更加注重专场活动务实性;更加突显为西部崛起战略服务,达到了汇集侨智、增进交流、扩大合作、互利双赢的办会方向。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郑兴采写的“海科会”报道。大会硕果累累,捷报频传:1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四川省内51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及产业园区签订了引才引智协议;促成签约项目29个,项目投资总额共计241.18亿元人民币。组组数据通过电波、文字向世界传递着四川速度、四川强音。

    关注侨爱民生。“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素有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优良传统。他们身在海外,心系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采访团记者一行驻足四川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地震废墟上建起的“侨爱家园”和四川资阳市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现实再次印证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在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脸庞黝黑的吴成聪浑身透着村支书特有的质朴与干练。面对镜头和话筒,吴书记向大家娓娓道来花园村地震受灾情况以及震后侨商汤福荣捐款100万元资助“侨爱家园”给花园村带来的旧貌换新颜的巨变。在吴成聪看来,现在的花园村水果飘香,美名远扬,水果产销与旅游开发形成产业,源于“侨爱家园”搭建的水果交易与集散平台,是这个平台推动着水果销售信息的聚合与扩散、整合着市场蒸蒸日上的人气与影响力、带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经营观念、生活观念的改变。“村民们‘包包’鼓起来了,生活比以前还巴适!”吴成聪的由衷笑容定格在镜头里,也驻留于采访团成员们心间。百闻不如一见,记者走进花园村村民王维芝的家, 4口人,14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居,天然气、水电一应俱全,王维芝表示“做梦没有想到”,记者们也纷纷点头“做梦没有想到”。“这种生活条件和环境与大城市相比还有什么区别?”人民政协报主编李寅峰很是感慨,“不到基层不知道,不了解侨情不知道!”。王维芝一家每年销售水果收入达三四万元,加上农闲时丈夫外出务工,年收入五六万元。在王维芝家晾晒满玉米、核桃、大枣的阳台上,沐浴着午后阳光,中新社视频记者要给她一个大特写,王维芝羞涩低下头,边剥着手里的玉米边小声说到:“不用再为生活发愁,我现在还迷上了每晚在广场上跳健身舞……”新华社记者李菲对100万与改变一个村的命运间如何划上等号提问当地侨办负责人,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一种蝴蝶效应,一个人的爱心、100万的捐款如同引火柴,可以让爱心之火燎原,让侨爱辐射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

    “我们努力把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转化成发挥侨务优势服务改善民生的机遇,化危为机。”四川侨办主任周敏谦的一席话令人民日报记者张红印象深刻,随着采访深入,更温暖的文字与数字在张红面前呈现: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侨办先后实施“侨爱赈灾行动”、“侨爱赈灾学校计划”、“侨爱赈灾就业计划”、“灾区儿童心理抚慰计划”和“侨爱工程——四川地震灾后重建计划”,引导海外侨胞为灾区捐建学校、卫生院等“侨爱工程”项目310多个,资助3000多户受灾农户兴建永久性住房,目前项目已100%竣工投入使用。2011年,海外侨胞捐资5200万元人民币,为四川省贫困地区新建学校14所、卫生院8所,并资助了一大批贫困孤儿和学生。“今天,震后四川的土地上,处处流淌着侨爱的融融暖意。”张红用这句话为自己的报道做了结尾。

    在资阳市乐至县吴仲良中学,高中化学老师张安全正接受记者采访,是吴仲良捐助家境贫寒的他读完高中考上大学,为回报爱心,张安全选择师范专业,选择留在母校任教,选择与吴仲良一般坚持为贫寒学子提供资助。这位改变了张安全人生轨迹的老人,也是一位感动乐至,感动四川,感动中国的老人。现年92岁的美国侨胞吴仲良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用个人积蓄和养老金在家乡捐资兴办教育,迄今已在内江、资阳捐资2000多万元兴建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32所,成为四川省捐资助学金额最大、时间最长、建校最多、影响最广的海外侨胞之一,被誉为“川籍海外同胞捐资助教的一面旗帜”。吴仲良最近一次为学校捐款是2010年90岁生日时,他用儿孙送上的寿礼21万元人民币重建了吴仲良中学校门。采访团记者一行自发在崭新的学校大门前留影,“吴仲良中学”几个大字留在影像里,更留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记者张意给乐至县委宣传部和学校校长留下联系方式,相约在吴仲良先生回国之际专程来川对他做专访报道。

    宣传侨企新貌。华侨华人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是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走访成都高新区海归创业团队,采访团了解到这里坚持推进以招才引智、孵化培育为核心的大孵化体系建设,实现了连续10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只是海外侨胞和回国创业新侨专业人士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助推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驱动,现在到了需要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专长的时候。”成都三叶草生物制药公司董事长梁朋谈及回国创业的初衷时感叹说,“能在自己的家乡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化很有意义”。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梁朋在美国“功成名就”之际于2007年选择来蓉创业,致力于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在中国市场的研发及产业化。如今,该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已有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共获得2000多万元国家“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3项及“863项目”1项支持。“四川有生物医药等技术领域的空白,有政府‘筑巢引凤’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有侨务部门‘甘当人梯’的服务保障和保驾护航,如果做好了学术与技术储备,有心回馈祖国家乡,四川,是你实现创业梦想与人生价值的热土。”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请梁朋在现场电话连线专访中面向海外专业技术人士介绍四川时,梁朋如是说。他的声音通过电波即时传送到北美洲和大洋洲多个国家城市电台,同期播出。

    在广汉市向阳镇华侨凤凰集团纸业公司,占地31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全新的现代化设备令采访团一行赞叹不已。当了解到该集团作为侨资企业,在南非产业发展良好,已融入南非主流社会,并作为民营企业参与了国家援非项目,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民间公共外交时,新华社记者建议集团负责人把华侨华人在海外创业面临的机遇与困难整理成材料,作为谏言编入《新华社内参》。中央电视台记者也提出另约时间在北京对集团负责人进行电视专访。

    助力跨越发展。“时刻把侨胞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为侨服务。”四川省侨办主任周敏谦在接受采访团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周敏谦介绍,近年来四川省侨办不断深化为侨服务,着力涵养和用好侨务资源,全方位开展对外开放合作,海外侨务资源不断壮大;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引进侨资侨智水平不断提升;强化文化纽带作用,四川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切实维护侨益,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强引导和服务,为海外侨胞广泛参与四川省社会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十二五’时期,四川已明确把建设侨务工作强省作为侨务工作的发展目标,将进一步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拓展侨务工作,努力把四川建成侨务引资引智大省和侨务资源聚集高地。四川侨务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新社记者张冬冬撰文写到。“经国务院同意,成都市已取得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承办权,这是一次世界华商的盛会。周敏谦表示将力争把这次世界华商大会办成一届特色鲜明、亮点纷呈、成效显著的大会,并欢迎新闻界的朋友届时来川采访大会盛况!”面对周敏谦的邀请,采访团记者纷纷表示明年蓉城再相聚。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走基层·侨乡行”新闻采访团在川期间播发稿件30余篇,其中新华社《侨办:海外华侨在西部投资创业将面临更难得机遇》、《四川侨办六年来促成投资项目合同金额逾1000亿元》稿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今日中国-中国要闻”采用,仅《侨办:海外华侨在西部投资创业将面临更难得机遇》就被全国40余家报刊转载。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2012海外华侨华人高新科技洽谈会”在成都开幕》、《侨爱,在这里闪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被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网易、凤凰网等著名门户网站转载。人民政协报记者采写的《西部热土上华侨创业忙 赞中国创业环境优越》、《四川吴仲良中学毕业生:惦念远隔重洋的“亲人”》、《“侨爱家园”带来幸福生活》在《人民政协报》刊登,被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网易、凤凰网等著名门户网站转载。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采写的《"2012海外高新科技暨高端人才洽谈会"在成都举行》、《海归创业人数年均递增50% 四川成为中国西部人才高地》、《海外侨胞捐赠推动四川彭州“侨爱新村”产业发展》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播发。中新社稿件《周敏谦畅谈四川侨务:建设侨务资源聚集高地》、《通讯:“侨爱家园”村民的“巴适”生活》、《“海科会”开幕 51国及地区华侨华人共商四川发展》、《四川回国创业海归年增五成 海归人才总量达数万》、《海外华人“返巢”引领中国西部创业潮》、《美籍华人吴仲良倾一生积蓄“裸捐”四川兴教》除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新闻网站及重点门户网站转载外,还被澳大利亚《澳洲新快报》、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菲律宾《联合日报》、泰国《星暹日报》等数十家华文媒体采用刊出。其中《百余名海外专才签约》、《侨爱家园村民的巴适生活》在四川美国《侨报》《天下华人》版头条刊出。中央电视台对“海科会”进行了报道并专访了三名华侨华人成功人士。

 

                           信息来源:李虹

 
热门信息  
· 四川省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 1至8月青海省冬虫夏草出口值居全国首位
· “愿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专访重庆市市长
· 中国苹果产业高峰论坛举行专家学者为苹果高质量
· 陕西省中药工业年产值约466亿元
· 重庆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 广汉市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讲好农民丰收好故事
· 2021中国企业500强揭榜 川企占14席
· 贵州全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招商
· 成都制造业与东部地区合作将更紧密
· 生态环境信息化 擦亮延安“圣地蓝”
· 广安:同城融圈 赢得机遇
· 贵州明确7项重点任务!《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
· 成都市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专家交流座谈会召开
· 成都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推荐信息  
· 四川省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 成德绵区域合作总体规图
· 西博会眉山市招商引资图片剪辑
· 西博会安岳县招商引资图片剪辑
首页 - 访客留言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西部印象-www.zgxbyx.cn 中国西部印象.cc www.zgxbyx.tv www.zgxbyx.cc  备案号:蜀ICP备2022012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