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雅安市境内的汉源湖,湖水四季清澈透明。

四川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设施,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呈现出一幅美丽画卷。

泸州市纳溪区清溪河小流域,山水林田和谐共生。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川人与水的情缘,早已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水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其安全性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福祉。因此,历代善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当时间列车驶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四川正积极践行中央新时期“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在这个特殊节点,再次审视“治水兴川”实践,不难发现——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已成为我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抓手,其成效也正逐步显现。
A
善用
坚持节水优先
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每年三四月份,是蓝莓的盛花期,此时各项田间作业直接决定全年产量。“浇水、施肥、剪枝,样样马虎不得。”相比4年前,今年峨眉山市双福镇蓝莓基地负责人王魏显得格外轻松。
以前3月一到,王魏就要为浇水的事发愁。“200多亩蓝莓,需要30个人干十多天,才能浇完。”王魏说,仅浇水这一项,基地开年后就要支出人工费3万多元。而现在,通过滴灌和喷灌,一两天就能浇完。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用水大户。2019年,我省农业用水154.53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1.2%,因此农业是我省节水的潜力所在。
以双福镇蓝莓基地为例,2017年在水利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建立滴灌和喷灌系统后,基地平均每月用水仅1000立方米左右,比2017年以前节省了近70%,水费也降了不少。双福镇蓝莓基地的改变,是四川坚持节水优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缺水地区节水开源、科技创新引领等六大重点行动,加快建立节约集约型用水方式。
在成都市,去年底该市第六、第七、第九再生水厂完成提标改造,3座再生水厂出厂水质均达到了再生水使用标准,每日共生产120万吨再生水。预计到2025年,成都中心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250万吨,再生水利用率将提高到50%。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鼓励企业革新节水技术,2019年确定了31家省级节水型企业和5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截至目前,以造纸、纺织染整、钢铁、石油炼制、火电五大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全省创建规模以上节水型企业78家。2020年,预计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56立方米、17立方米,完成国家向四川下达的“十三五”指标任务。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节约用水办法》,是一部针对我省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的专门性政府规章,是我省节约用水地方立法的一次突破。此外,省发展改革委和水利厅联合印发《四川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规划了未来15年我省节水工作的目标任务。可以说,我省节水的制度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
“《办法》和《实施方案》是我省今后一定时期内开展节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大力推动水资源节约,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保障水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省将继续以深入推进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聚焦重点工作,努力实现更大突破。
B
善管
落实以水定需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
从成都天府广场出发,一路南行30公里,就来到天府新区兴隆湖。
站在湖边,放眼四周,一座座现代感、科技感十足的建筑拔地而起,新技术、新产业加速在这里聚集、成长。
然而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座魅力新城无论是从一开始的规划设计还是到后续的建设发展,“水”因素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