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从这一思想出发,可以这样来构建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机制,即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低于分工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关于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静态研究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此外,还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等。
城市经济
城市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城市经济是城市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城市经济从不同的角度、从上至下、从宏观到微观划分为若干城市经济系统要素的过程中,城市经济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就是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结构是社会分工发展变化在城市经济领域的必然反应,是城市经济性质和功能的具体体现。
县域经济
所谓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理论和县域经济的应用。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增长极理论,二是梯度推移学说。
(一)构建县域经济增长极
构建县域经济增长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区位经济增长极,二是构建产业经济增长极。
1.构建区位经济增长极,重点在于发展县城、重点镇和产业园区。
2.构建产业增长极,重点在于发展战略产业。
一是发展集约型的高效农牧业。
二是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优势加工业。
三是整合本县和周边城市科技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四是培育和发展现代流通业。
五是开发特色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
六是发展房地产业(保障安居工程)。
3.应出台倾斜性的政策,支持县域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
(二)利用梯度推移理论,做好技术承接与扩散工作
1.作好大中城市扩散技术的承接工作。
2.做好向小城镇和农村的技术扩散工作。
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学是 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经济学。顾名思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什么事产业呢?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在国民经济中,从各类物质生产部门到提供各种服务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产业的集合与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揭示微观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是宏观经济学的任务,揭示产业经济活动的规律则是产业经济学的任务。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这是一个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使长期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普遍受益,提高人民福祉的历史过程。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统筹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是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利益格局乃至管理方式方法上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以上内容仅为抛砖引玉,望广大读者来信来稿阐述更为科学的真知灼见,以利更多的人士参考,共推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产业经济等各型特色经济的发展,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创造新的辉煌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