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访省政协副主席解洪
蓝图已绘就,成渝再出发。围绕《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集智集力,抓好落实。8月16日,省政协举行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座谈会,8位专家在会上就《规划》进行了深入解读。专家们的解读既有政策阐释又有对策建议,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践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今起,本报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一中心、一基地和三区”的战略定位。省政协副主席解洪认为,这一战略定位与近年来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发展战略目标在基本取向和要求上是完全一致的,规划的主要任务和我省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推进“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发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等重大部署是高度吻合的。
记者:怎样看待《规划》出台的时代背景?
解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等优势更加凸显。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成渝经济区最有条件和能力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记者:战略定位是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如何准确把握“一中心、一基地和三区”?
解洪:“一中心”即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依托成渝经济区较高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和全面扩大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加快两地经济的发展和融合,使之成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引擎,最终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一基地”即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集聚现代产业的作用,依靠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名牌产品、明星企业和优势产业链,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三区”即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畅通南向、东向、西北向对外大通道,在更大层面、更广领域聚集要素和配置资源;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推动“三化”联动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推动绿色发展,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提供科学发展的成功模式。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