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西部 走向世界
首页 要闻中心 印象天府 西部视野 特色园区 文化旅游 三农瞭望 家居交通 社会民生 招商经贸 科教医卫 质量安全 特色经济 经纬广角 博览大观
特色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经济  
珙县倾力打造蚕桑产业
  2011-05-21  
珙县倾力打造蚕桑产业

  □ 周兵 李要君

 

  蚕业产业,是珙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桑园基地建设,增加养蚕科技含量,以突出支撑产业发展,助农增收为目标,已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县共发蚕种118860张,产蚕茧94802.7担;平均单产达39.88公斤;蚕农售茧收入13461.88万元;全县蚕业行业总产值达57033万元。蚕桑产业成为珙县裕县富民的骨干产业。

 

  领导重视 创新管理

 

  一是实行县领导联系“双百万元村”制度。县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积极支持蚕桑产业发展。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和职责,做到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事情有人干。县政府蚕桑办、县财政局、科技局、农业局、工商局、公安局、物价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全力抓好规划布局、生产发展、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切实维护好蚕种、蚕药营销和蚕茧收购秩序,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是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县委、县政府对蚕桑产业化发展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做到明确任务、明确责任、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田文平,县委副书记、县长曾明全与各蚕业乡镇党委、政府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并在县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安排了200万元对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奖励。

 

  规模发展 特色增效

 

  一是科学布局蚕业产业化发展区域。按“成片集中、适度规模、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结合珙县的地理状况和自然条件,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高效、特色蚕业产业带,面积为6万亩,逐步与高县边境乡村靠近,形成市上规划的10万亩蚕桑产业带,同时抓好下罗乡、上罗镇、玉和乡蚕业产业带,面积2.5万亩,曹营乡、罗渡乡、洛表镇蚕业产业带,面积2.5万亩,并逐步拓展新区发展1万亩,使全县桑园基地达12万亩,成为具备20万担茧生产能力的产业基地。

 

  二是全力推进“万担茧乡镇”、“双百万元村”建设。按桑园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工厂化、经营管理现代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技术指导规范化的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县狠抓孝儿、仁义、恒丰、沐滩、下罗、底洞、上罗、罗渡、曹营、洛表等10个万担茧乡镇建设。力争实现3万担以上的乡镇3个,打造50个蚕业“双百万元村”。

 

  政企联动 壮大产业

 

  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投入发展,把分散的蚕农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具备较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格局。在实践中,通过蚕业协会、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桑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有效地把蚕农组织起来,探索切实可行的特色蚕业发展道路。2010年,蚕农入社率达到95%以上。

 

  同时,为缓解养蚕季节性用工量、用工时间的矛盾,改以前的四季养蚕为8批次养蚕,利用分批发种的办法,有效降低了蚕农的劳动强度,达到了多发种、多养蚕、养好蚕的效果。

 

  资金打捆 投入加大

 

  一是县乡联动,形成共识。把蚕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蚕业专业村建设与村户办工程建设相结合,蚕桑专业村、专业社、专业户建设与农民稳定增收相结合,尽可能把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劳动、交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重点向蚕业乡镇、蚕业专业村、专业社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打造蚕桑大镇、发展养蚕大户。

 

  二是多元投入、推进发展。为推进蚕业基地建设、“双百万元村”建设,县政府每年投入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支持蚕业科技推广;每年投入科技资金20万元,用于智溢丝绸的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投入项目配套资金200万元,用于打造蚕业亮点,蚕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及市场建设。2010年,全县蚕业产业发展总投入达3650万元。

 

  发展大户 稳定蚕业

 

  养蚕大户是珙县蚕业的中坚,是珙县蚕业的标杆。今年智溢公司采取内部职工每人承包50个养蚕大户、一个工厂化共育户的方式,指导和帮助蚕业大户发展生产。目前,所有干部职工都与蚕农见面,并召开见面会、技术培训会、建设协议签订会,全面落实养蚕大户的建设协议、小蚕专业共育协议、共育设备资助服务协议的签订。全县共启动建设养蚕大户5000户,工厂化共育室73个。

 

  综合开发 助农增收

 

  一是充分利用养蚕后的废弃物。县蚕桑办与智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观学习的办法,引进桑枝种植食用菌技术。2010年,全县实施桑枝食用菌示范点8个,种植桑枝食用菌菌袋20万个,生料栽培大球盖菇1000平方米,共产生鲜菇50余万斤,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二是全面推进桑园套种黑五类。2010年,全县桑园间种紫红苕、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豆子和大头菜共计1.6万亩,桑园间种收益达2650.8万元,平均每亩桑园间种收益1656.75元,加上桑枝使食用菌每亩桑园的综合产值可达7000—10000元,有效地提高了桑园的单位效益。同时,还形成了“桑—蚕—菇—肥”、“套种黑物类”的循环经济模式。

 

  综合开发 讲求效益

 

  一是抓好桑枝食用菌开发。全县发展桑枝食用菌种植示范村8个,分别为底洞镇楠桥村、芭蕉村,孝儿镇中安村,沐滩乡中山村、共腾村,曹营乡海棠村,珙泉镇大营村,恒丰乡武林村等,示范村全年共种植桑枝食用菌菌袋20万个,开发主要品种有平菇、小香菌、鸡腿菇,大球盖菇、杏鲍菇等6个产品,桑枝食用菌产值达到300万元。

 

  二是搞好桑园间种。2010年,全县共间种紫红苕3500亩,黑花生2000亩,黑玉米3000亩,黑土豆2500亩,大头菜4000亩,黑豆1000亩。全县桑园间种收益已达3925.8万元。

 

  维护秩序 营造环境

 

  珙县高度重视蚕业经营环境,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蚕茧收购、经营秩序。

 

  一是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蚕业生产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专门的蚕业产业发展指挥部,形成强有力的蚕业生产领导体系;各蚕业主产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蚕业经营秩序的领导和管理。

 

  二是每季蚕茧收购前,领导小组召集相关单位和人员,针对具体情况,研究相应措施,安排维护蚕茧收购秩序相关工作。

 

  三是在蚕茧收购期间,县蚕桑办、工商、公安、物价、交通等部门,通力配合,排除干扰,打击违规违法经营活动,及时处理蚕茧收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效维护了蚕茧收购秩序,维护了蚕农利益、投资业主利益,使珙县蚕业实现良性发展。

  

 
热门信息  
· 特色经济
· 重庆各地多形式庆祝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群众联欢活动侧记
· 广西开展农田建设百日大会战
· 应对养老服务“手长衣袖短”,四川试点“时间银
· 宁夏葡萄酒产业用地确权登记新突破
· 乐山24个高新产业和服务业项目签约落子
· 第六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动员部署会召开
· 全国首家区(县)级城市国家级知识产权培训实践
· 重庆歌舞团舞蹈《火锅奏鸣曲》将亮相虎年央视春
· 青海省牦牛藏羊产业集群总产值达267亿元
· 宝塔延川安塞3县区上榜国家能源局公布整县(市、
· 打通欧亚商道 助力“黔货出山”
· 风能发电大显身手 利国利民绿色发展
· 青海蚕豆结构调整的“张力”
推荐信息  
· 特色经济
首页 - 访客留言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西部印象-www.zgxbyx.cn 中国西部印象.cc www.zgxbyx.tv www.zgxbyx.cc  备案号:蜀ICP备2022012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