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农业,成就辉煌

绵阳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5.12大地震后,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重点抓农村灾后重建成果转化、抓新农村建设集中连片推进、抓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辉煌成就。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5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市把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年重建中农业农村领域投资1138亿元,占重建总投资的一半以上,重建完成后,农村发展水平将提前二十年。目前,全市51.16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任务已基本完成,一个个社会主义新村在绵州大地涌现。
——突出绵阳特色,发展现代农业。
我市产业特色突出,特色经济作物208万亩,其中:蔬菜播面100万亩,170万吨,产值50亿元,水果45万亩,产值10亿元。绵阳是全国最大的魔芋加工集散地,魔芋精粉加工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建成麦冬、附子、天麻等道地中药材基地8.4万亩,拥有高山茶园16万亩,年产优质蚕茧1500万公斤。 全市建成优质粮油基地200万亩,特色经济作物基地123万亩,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52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
——农业产业化成果显著。
2009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6个(国家级2 个),农村专合组织985个,实现加工销售收入1937亿元。光友薯业、国豪种业荣获中国名牌企业称号。
——国家大型商品粮油基地。
200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56万亩,总产230.7万吨,居全省第五位;油料作物面积198万亩,总产30.1万吨,居全省第二位。
——中国西部种都。
全市常年种子繁育基地30万亩左右,“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2009年出口4500吨,居全国第一。
——西部沼气之乡。
绵阳是中国农村现代户用沼气的发源地,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46.5万口,沼气普及率达到57.44%,位居全国第一。
——推进标准化建设。
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0个(其中整体推进县4个),认定面积234.9万亩,占耕地面积55.9%;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2个、绿色食品41个、有机食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4个。
——农业科研实力雄居全国前列。
“十一五”以来育成农作物新品种80余个,居全国地市州第一。市农科所连续三次蝉联“全国十强地市研究所”称号。
信息来源:绵阳市农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