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这样强调。
民生福祉是政府工作的起点,也是检验治理成效的终点,怎样让老百姓过得好?是一个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从就业保障到医疗健康,从养老托育到城市治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透出浓浓的民生暖意。
2024年,成都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成绩的背后,是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真实反馈,也是社会发展向前、民生向暖的最好证明。随着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领域越来越多的举措提档升级,成都的民生建设也正不断取得更多新进展、新成效。
观点·加强民生建设
拓宽就业渠道 改善居住环境
如何答好增进民生福祉这道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不同行业的代表委员聚焦不同领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3月3日,四川代表团从成都启程,飞向首都北京出席大会。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带着建议踏上飞机。长期关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他在走访了成都多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基层诊所后提出,“希望通过信息化技术和远程医疗,让更多基层诊所建立完善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药剂科和特色疗法。”
不仅在医疗健康领域,这次全国两会上,住房、就业、养老、社会治理等都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民生话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前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加力稳就业促民生?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早动员早作为、增加实习实践等,今年我校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同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拓宽青年就业创业渠道的同时,建议激励更多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到基层建功立业。”
“一老一小”是重点人群,如何应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建议:鼓励AI为数字养老赋能,促进智慧养老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则希望加大0-3岁托儿服务投入,实现3-6岁学前教育全覆盖。
居住条件直接影响生活质量,“老破小”的改造过程中,怎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表示,安全是基本需求,舒适是个体的居住体验,绿色是“好房子”的外部效应,智慧是“好房子”未来应具有的特征。
连线·政府牵头政策支持
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更新的实践有了新的要求,而成都也正着力找准社会的真实需求,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提到,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城市更新的改造范围。而成都的老旧小区改造正加快建设。
日前,锦江区狮子山街道明珠园告别“斑驳岁月”成功“上新”。小区居民段叔叔连连夸赞,“过去小区路面坑坑洼洼,也没有供大家活动的空间,改造后小区空间敞亮,外墙也翻新了。”据了解,今年锦江区还将全面推进71个老旧小区“升级焕新”。
在成都,民生福祉的增进不止提档升级的居住环境。
2月,成都市2025年“春风行动”大型专场招聘活动拉开帷幕,成都23个区(市)县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精心组织了一系列量体裁衣式的招聘活动。在专场招聘会上,成功与成都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王先生难掩激动,“现在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太感谢这个招聘会了。”
今年,成都交通治堵工作持续推进,新都区马超路上线的AI红绿灯,受到市民点赞。“现在比之前好多了。”驾驶员蒲先生指着红绿灯说:“之前都要在路口处等一个红灯,现在通过这个路口时,下个路口也是绿灯,道路很畅通。”
3月7日,成都市2025年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面对老百姓最关心的养老和托育问题,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复:“2025年,要力争普惠性托位每千人口位数不低于4.74个,每个区(市)县至少建成1个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和2个社区医养结合站点。”
从就业创业的热土到焕发生机的老旧小区,从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到便民惠民的医疗服务,在成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春风正把更多“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礼单”。(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胡瑰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