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西部 走向世界
首页 要闻中心 印象天府 西部视野 特色园区 文化旅游 三农瞭望 家居交通 社会民生 招商经贸 科教医卫 质量安全 特色经济 经纬广角 博览大观
特色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经济  
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成立
  2025-03-11  

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成立

时间:2025-03-11 08:21:47 来源:成都日报





日前,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在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的基础上,又加挂了一块牌子——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场景”一词,强调“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这块牌子,将成为成都推动新技术应用推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

为什么要设这个中心?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场景”。

比如,生产机器人并不是为了看稀奇,其落地场景可以是环卫作业、智能巡检,或是在户外、楼宇进行智能配送等。

比如,推出无人机并不是为了纯炫技,它可以用于气候监测、文旅娱乐、城市巡查、医疗救援、耕地保护等场景。

再比如,无人驾驶方面,开通西博城、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封闭区域无人驾驶专线等也是应用场景。

如果把新技术、新产业比喻成一架飞机,那么应用场景就是起飞的跑道。从0到1的过程中,场景可以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让新技术有“用武之地”;从1到N的过程中,场景可以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以此迎来爆发式成长。

就如当下备受关注的宇树科技,其研发的机器人产品亮相今年央视春晚,展示了全自动走位变队形、灵巧实现手绢抛掷与回收的产品性能,随后获得不少买家青睐,产品实现热销。

对于城市来说,场景则为政府打开了新的招商育商模式,助推形成新质产业。

国电高科副总经理赫义明曾直言,“对扎根市场多年的企业而言,他们很多时候并不缺资金,而是缺产品的应用场景。”城市要做的,就是要释放“真实的场景机会”。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5.7%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将成为纽带,为新技术、新产品找到契合的应用场景,以此助力城市发展能级再提升。

如何推动场景创新?

蛇年春节,成都交子大道的科技成果街头秀上,成都企业沃飞长空研发的飞行汽车公开亮相。

距离“打飞的”还有多久?沃飞长空相关负责人介绍,飞行航线是这一场景的关键,而为尽快落地飞行汽车场景,成都在去年已经完成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打通了城市低空出行航线运作流程,为未来eVTOL商用模式奠定了基础。“最快2026年市民就可以体验飞行‘汽车’。”

人工智能、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物种”已经呼之欲出,这些技术如何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成都以城市为试验场,为场景提供“应用场”。

在顶层设计方面,成都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加挂“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牌子,新设立“场景创新部”,形成了涵盖全市重点产业链、市级行业部门、市属国有企业、区(市)县的场景创新工作力量。

在产业端,成都在16条重点产业链组建了场景工作小组,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链开展场景创新工作。此外,住建、交通、规自、城管、水务、卫健、教育、文旅、环保等15个市级部门以及市属国企也组成了场景工作小组。

不仅“搭场景”,还要为企业“找订单”。“搭建场景,而不是简单给予企业一笔订单。”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成都将统筹场景需求收集、场景机会发布、场景供需对接等活动,为市场主体涌现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开辟更多全新应用场景,提速产业化进程。

哪些场景率先落地?

真实应用场景带来的市场,企业已经有感知。

“去年以来,成都帮助包括我们在内的诸多机器人企业对接了许多不同场景,加快了我们技术验证进程和产品的落地。通过这些场景对接,我们获得的成都本地客户就有接近100家。”3月5日,在2025年度机器人产业推进工作会暨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协会首次会员大会现场,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黄山透露。

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魏伟表示,研究院在仓储等方面已有落地应用,目前正在和温江区的一些康养机构进行合作,找准社会需求和痛点进行研发。

“随着低空经济的深入推进,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纵横股份董事长任斌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公司将积极拓展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例如在电力、林草、公安、环保、水利等领域利用无人机进行更高效、更安全的巡检和监测工作。

应用场景是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应用的市场载体。最伟大的科技创新,终将回归生产生活本身。

在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成立后,全市首批场景需求——2025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区域20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已于3月10日发布,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智慧交通5大领域,发布了20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清单。

更多场景的落地,意味着企业将有更多订单。未来,还将有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成都“接单”。产业化、商业化演变,将因一个个真实的场景而加速。(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喆 刘泰山 李艳玲 成都日报资料图片

 
热门信息  
· 特色经济
· 重庆各地多形式庆祝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群众联欢活动侧记
· 广西开展农田建设百日大会战
· 应对养老服务“手长衣袖短”,四川试点“时间银
· 宁夏葡萄酒产业用地确权登记新突破
· 乐山24个高新产业和服务业项目签约落子
· 第六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动员部署会召开
· 全国首家区(县)级城市国家级知识产权培训实践
· 重庆歌舞团舞蹈《火锅奏鸣曲》将亮相虎年央视春
· 青海省牦牛藏羊产业集群总产值达267亿元
· 宝塔延川安塞3县区上榜国家能源局公布整县(市、
· 打通欧亚商道 助力“黔货出山”
· 风能发电大显身手 利国利民绿色发展
· 青海蚕豆结构调整的“张力”
推荐信息  
· 特色经济
首页 - 访客留言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西部印象-www.zgxbyx.cn 中国西部印象.cc www.zgxbyx.tv www.zgxbyx.cc  备案号:蜀ICP备2022012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