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市茅台镇城镇化助推全面小康建设
茅台镇全景
茅台镇杨柳湾街景
茅台镇杨柳湾步道
茅台国际大酒店
茅台1915广场
核心提示
近年来,仁怀市茅台镇围绕“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完善功能、打造特色”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以新带旧、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绿色茅台建设。实现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节约土地和改善民生的多赢局面,实现了民生与发展良性互动,品牌与名镇和谐生辉。
2015年,茅台镇完成生产总值39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5亿元,镇级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58元。
2015年,茅台镇成功入选全国建制镇综合实力百强镇第95位,成为西部省区唯一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的建制镇。
古镇华丽转身
茅台镇紧紧依托区位和酱香酒资源优势,按照“国酒之心、神秘茅台”城市定位,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规划引领、集约高效,优化结构、做大总量,绿色生态、持续发展,政策支撑、体制创新五项原则,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小城镇建设、易地移民安置、企业聚集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权强镇、绿色发展、多元化投融资、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等十项机制,大力实施“产业壮大、环境整治、交通疏解、旅游开发”四大工程,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与管理等多个角度和层面,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茅台镇建设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名镇。
从2006年起,按照《茅台镇风貌建设规划》的要求,围绕“点线互动”和“工业做加法、居住做减法、功能做乘法、风貌做除法”的发展思路,累计投入经费5亿余元,相继对环茅路、茅台大桥东南侧街区、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茅园路街区、长征路街区、河滨路街区、杨柳湾街区等1200余户居民住房实施了风貌改造,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对外形象。
2009年3月,围绕“一看三打造”(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目标,按照“中茅互动,异地安置”的工作思路,启动了茅台镇环境整治工程,工程概算总投资48.6亿元,涉及茅台镇居民搬迁3829户16352人,拆迁房屋面积近75.4万平方米。结合茅台酒厂发展需要,逐步搬迁太平村、中华等区域共1211户5478人,将搬迁出的居民回迁安置在中枢城区“国酒新城”。
目前已累积征用土地11859亩。国酒新城安置区完成投资34亿元,建成安置房近87万平方米,易地搬迁安置茅台镇居民5300余户22000多人。
2012年8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第一届全省小城镇发展大会提出的“把茅台镇建设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名镇”的目标定位,按照“一年出形象,两年大变样,三年基本建成”的工作思路,以“8+X”项目为重点,谋划实施“产业壮大、环境整治、交通疏解、旅游开发”项目71个,总投资256.89亿元。目前,46个“8+X”项目已完成,由茅台酒厂牵头实施的13个项目已完工5个,由地方企业实施的14个产业壮大项目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茅台示范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不含茅台酒厂实施的项目)。
按照“依托茅台、服务茅台、厂市同兴、共谋发展”的要求,把服务“国酒茅台”作为打造“中国国酒之心”的第一要务,全力做好茅台酒技改扩能项目协调服务。对茅台酒(集团)公司发展区域内所有的土地依法征用,房屋依法搬迁,流转出来的土地用于茅台酒厂建设用地;实行房屋产权调换或货币补偿政策,集中安置在国酒新城;完善用工推荐安置,同时开展好劳动就业培训,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积极稳妥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作用,统筹城乡快速发展;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赤水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给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环境,茅台镇又处于赤水河谷的核心区。 2012年6月编制完成了《仁怀市酱香酒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规划根据主体功能区界定了规划发展区、限制发展区、禁止发展区、白酒配套产业发展区和有机原料种植基地区,并完善了产业研究、商贸物流、有机原料、生态环境等规划。茅台酒厂产业园区和茅台镇地方酱香型白酒发展区占据了整个规划分区的大半壁江山。
目前,镇域内资产规模上亿的酒类企业有10家,千万以上的有50多家,其余企业规模均在500万元以上。酒类企业规范化、集团化发展,带动了农民转移就业的质量和速度。目前茅台镇1.5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11000多人转变成为产业工人。
茅台镇全民创业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民营企业投资数量、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底,全镇民营经济总户数达3616户,从业人员近4万人,注册资金达到1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33亿元,实现增加值9.8亿元,实缴税金5.2亿元。其中全镇中小微企业户数达到2516户,从业人员2.4万人,注册资金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上缴税金1.3亿元。千人企业数达119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4亿元。
以微观小康“十个有”为标准,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投入资金3076万元,实施并完工通村通组公路54条66公里,正在实施11条8公里,完成风貌改造850户(栋),实施小水窖工程39处,农村安全人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创建完成中华村沙坎、杨湾草子、岩滩仁溪沟3个小康寨,协调实施桂花村通信设施建设,实现城乡通信网络全覆盖。
催生城镇化范本
如今,在距茅台镇10余公里的仁怀市区,一座现代化国酒新城迅速崛起,3条宽阔的环城大道已建成通车,超过2万名茅台镇居民陆续搬进新城。新城内高楼林立,点式、板式建筑遥相呼应,高层、多层相对独立且错落有致,视野开阔,小区内部交通组织合理通畅,商铺、农贸市场及幼儿园、居民休闲广场、小区安防及物业管理等社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为国酒茅台白酒产业生产腾出“环境容量”的同时,迁居后居民生活环境更优美、生活更舒适。茅台环境整治及城市规划建设不仅改善了茅台酒厂的生产环境,也促进了仁怀市城市化发展。
昔日的茅台镇,核心区面积约7.5平方公里,茅台酒厂占了五分之三,其中厂区和居民区混杂的区域就有约2平方公里。茅台镇总人口约5.7万人,而混居在茅台酒厂厂区内的人口就达1.5万人,其房屋建筑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
2009年,省专家组在茅台镇考察后认为,这座千年酒镇已严重超过合理环境承载力,人口过于密集,自然环境受到污染,严重制约着茅台镇酒业的发展,而且对茅台酒生产所依赖的特殊环境也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赤水河上游地区过度垦殖,以及历史上土法炼硫等因素影响,赤水河流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国酒基地生态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茅台河谷工业和生活污染日益加重,茅台镇区汽车数量急剧增加,既造成交通拥堵又加重环境污染;茅台酒厂厂区生产与人居混杂,镇区环境与“茅台”品牌不协调,茅台镇城镇建设与茅台酒厂发展用地互为制约,镇区交通、建筑布局不合理,居住环境现状对生产茅台酒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镇区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仍十分艰巨。
密集的人口,水和土地等资源的短缺,已严重制约着贵州茅台酒的生产发展。
专家意见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5月,省政府第24次省长办公会议对茅台环境整治及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布置,并确定了茅台镇全新的发展蓝图和实施步骤。
明确的总体目标是:用5至10年的时间,逐步搬迁茅台镇居民,为茅台集团扩容增量奠定基础,届时,茅台镇人口将控制在1.5万人左右;进一步加强国酒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仁怀实施大规模城镇改造,在市区所在地中枢、盐津街道办事处建设国酒新城,在坛厂、大坝、三合、火石等乡镇建设仁怀名酒工业园区;把腾出空间后的茅台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协调发展与国酒茅台品牌相适应的原生态山地小镇、历史文化古镇、酒业经济重镇和世界旅游名镇。
为实现各级政府对茅台镇整体搬迁的工作要求,仁怀市在规划设计上狠下功夫,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的理念,紧紧围绕“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商业氛围浓厚、出入方便”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时,根据建设用地为山地的地形特点,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依山势就地而建。一期工程规划为三个组团,规划用地22055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6802平方米;二期工程规划用地面积1698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2635平方米。
昔日荒凉贫瘠、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仁怀市耗儿山,如今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宽敞笔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5000多户回迁安置的茅台镇居民陆续入住国酒新城,使这里人气陡增,车水马龙,甚是热闹。这是仁怀市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茅台镇做减法,仁怀市区做加法,催生出仁怀市一座美丽的“国酒新城”。
国酒新城的建设,已成为仁怀市、茅台镇和谐城镇化的一个范本。实现了茅台示范镇、茅台旅游综合体、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茅台旅游景区和茅台酒工业园“五位一体”有机结合,推进产城融合的既定目标,本着“突出重点、中茅互动、安置先行、带动搬迁”作为工作原则,高效率、高标准建设的居民安置区交付使用成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和先决保障。
茅台环境整治及城镇规划建设棚户区改造工程将为茅台酒厂提供酿酒用地670公顷,公共设施用地6.5公顷,极大拓展了酒厂发展空间,为省委、省政府提出将茅台酒厂打造成“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为茅台酒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为茅台集团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提供环境支持,为仁怀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