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绿色低碳”专场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填补了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参与平台的空白。目前,“碳惠天府”累计推出线上线下碳积分场景62个,用户数超过200万人,约9万吨碳减排量实现价值变现。
据介绍,“碳惠天府”不断丰富碳积分场景,联合支付宝上线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等19个线上积分场景;结合“三城三都”品牌塑造,线下推出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皇城老妈、空港大酒店等43个低碳消费场景。碳减排量开发认购不断拓展,已开发碳减排项目79个,累计消纳碳减排量约9万吨,使企事业单位生态建设、节能降碳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实现价值转换。目前,平台用户数已超过200万,初步形成低碳特色品牌。今年,“碳惠天府”将新增线上线下碳积分场景40个,全年碳积分兑换120万次以上。
同时,“碳惠天府”积极响应大运会“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以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增设了“低碳大运”专区,从今年5月起陆续推出知识竞答、公众碳积分捐赠、城市文化点位展示等7项活动。(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依林)
相关新闻
力争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因地制宜使用可再生能源……
成都大运会将实现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
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绿色低碳”专场7月11日在成都举行。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成都大运会积极践行“绿色、智慧、活力、共享”办赛理念和“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以实现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大运会筹办、举办和赛后全过程,努力将大运会办成一场国内外有显示度、展现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的绿色低碳体育盛会。
▶ 大运村内部 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
1340台新能源大巴、1000余台新能源小车用于交通服务,龙泉驿赛区配备50台氢燃料车用于赛事保障……作为服务保障的重要一项,“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其中。聚焦大运村,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交通90%以上使用新能源车,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建成充电站14个,充电桩504个,全面保障赛时新能源车充电需求。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专职副部长杜胜歌表示,建设大运会智慧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力争赛事期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
同时,充分发挥四川水电优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保障开闭幕式、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电力消费。因地制宜使用可再生能源,凤凰山体育公园、简阳东来印象等场馆配置地源热泵系统,双流网球场馆中心设置碲化镉发电玻璃用于路标指示。
以“建改结合”方式融入成都大学的大运村,同样强调资源再利用。杜胜歌介绍,大运村简化了运动员公寓房间陈设,房间内除易耗品外95%物资为租赁,可回收再利用。大运村餐厅本地当季蔬菜类食材签约供应占比超过70%,建立智慧中央厨房,实现整体产能提升30%。配备一套日处理10吨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促进资源化利用。
▶ 力争赛后1个月 发布绿色低碳办赛报告
“绿色低碳”不是一个口号,是人人应遵循的生活方式。据悉,绿色低碳新体验将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场景共同助力。在“碳惠天府”平台增设“低碳大运”专区,推出公众碳积分捐赠、赛时碳积分翻倍等活动,助力低碳大运。在大运村餐厅打造光盘行动、废旧塑料瓶兑换纪念品等场景,增强绿色低碳体验感、参与感。以竞赛场馆、文化点位为重点,在凤凰立交、天府艺术公园、金沙遗址东门等50个公交站点推出“绿动青春,低碳大运”等宣传语,积极展示城市侧绿色低碳宣传氛围。
此外,按照“源头减碳、过程管控、末端中和”的低碳办赛路径,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委托具有联合国指定经营实体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初步核算,大运会在全面落实源头减排措施后,将实现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赛事筹备、举办、赛后全过程碳排放量约37万吨,参照国际惯例,将由8家本土企业捐赠的国家核证碳减排量、林业碳汇和“碳惠天府”机制的碳减排量进行抵消。同时将参照北京冬奥会,力争赛后1个月发布《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提炼典型案例,形成大运会绿色低碳实践遗产。(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