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过程中,给科技领军人才和他们的创新成果“安家”,既是创新链紧扣产业链的“黏合剂”,也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催化剂”。
今年3月,成都天顺保利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2500吨/年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项目(一期)一次投料试车成功,这项由蹇锡高院士领衔的科研成果在成都完成产业化蜕变,走向全国新材料市场;4月,在成都郫都区菁蓉镇,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团队领衔创办的清陶能源正在加快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固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成都也即将迎来首条半固态电池生产线……两个项目都是院士团队跨越千里来蓉“安家”,让创新成果从成都走向市场。
突破“卡脖子”技术
高性能树脂在蓉实现产业化
如何破除科技产业“两张皮”症结,让更多的优质科技成果在蓉落地“安家”?推动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积极链接高校院所优质创新资源,成都逐渐探索出校院企地协同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二十年前,留学归国的蹇锡高带领团队以“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二十年后,这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团队领衔的创新成果,经过优化升级,成功在成都落地“生根发芽”。
“2003年,蹇院士的成果突破‘卡脖子’技术。2023年,我们通过结构与工艺创新,创制出了既耐高温又可溶解、综合性能优异的高分子量新型聚芳醚高性能树脂,并实现了产业化。”成都天顺保利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郑文全介绍着手中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样品。
就在距离公司一墙之隔的地方,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坐落于此。“研究院致力于解决高校科研成果到企业规模化生产‘最后一公里’,搭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桥梁。”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魏巍告诉记者,天顺保利便是在研究院的“牵线搭桥”下开工建设的。
2019年,落地成都建设的研究院正在开展全面的筹备工作,研究院院长梁长海回学校收集成果转化意向,与身在大连理工大学的蹇锡高院士一次偶然的“聊天”,便促成了这一次跨越上千公里的合作。“蹇院士有成果,我们有平台,地方政府肯支持,可以说是一拍即合。”魏巍说。
“桥”搭好了,还需要“铺路”的人。“2019年12月26日,泸天化集团代表飞到大连与蹇锡高院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当天,我们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郑文全清晰地回忆道。“产业化公司就这样在泸天化集团、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蹇锡高院士团队以及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合作下,于2020年开工建设。”
天顺保利的成功落地建设进一步证明了校院企地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多方携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必然会产生‘1+1>2’的效果。”魏巍分析道——蹇锡高院士团队为产品创制“保驾护航”;泸天化集团在项目建设及生产方面提供人才和资金支持;研究院可以提供创新资源与试验平台;彭州有雄厚的石油化工产业基础,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撑……
“科学家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企业家在产品生产上更有经验。企业家要主动与科学家对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更好、更快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链转化的关键环节,让好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郑文全认为,在校院企地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的模式中,各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产生合力的关键。
“科研和生产是相互作用的,科研能够促进生产,而生产也能带动科研。”谈及校院企地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模式,蹇锡高这位77岁高龄的科学家依然对此充满着信心。
计划投资100亿元
建设固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
2022年,清陶能源来到成都,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固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打造新能源储能产业全国示范生态圈,值得一提的是,这也将成为清陶能源在储能领域的总部,成都在其全国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这背后,是怎样的考量?“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储能作为一个行业的细分市场,未来在更加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领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峥说道,成都是一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城市的扩大必然带来能源消耗,那么对安全性高、应用场景广的储能设备的需求势必会越来越大。“从市场来说,成都已经具备布局的一大要素。此外,这里在成果转化的创新要素上十分齐备,科研、人才、产业、资金等要素一应俱全。所以说,项目落户成都,是不二的选择。”
而成都对清陶能源的双向奔赴更是印证了这个“不二选择”的正确性。“服务意识特别强,并且所有东西都会落到实处。比如招商引资方面的协议,涉及法律条款的,区领导直接带着司法局的人过来谈,政府跟企业约定了什么条件,每一条都是确定落地的,用四川话来说,没有任何‘扯皮’的东西。”李峥感慨。去年夏天开始初步接洽,秋天确定落地,冬天开始装修,今年春夏即将投产,这个效率,既是“清陶速度”,也是“成都速度”。
产业布局的第二大要素是人才的供给。固态电池是一个创新型的产业,更多依赖于智力,而不是劳动力。“从智力的角度来说,我们就需要找到高层次人才愿意来,同时又兼具宜居宜业的这样一个城市,才能够真正把创新型产业做好。”李峥告诉记者,那么恰好在成都,就具备这样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条件。
这样一家创新型企业来到成都,也对当地的人才培养产生着积极作用。李峥介绍,目前公司已开始跟郫都区的一些高校开展一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包括未来在人才联合培养和学生实习实践,以及未来就业等方面,将产生更持续更充分的人才供给和交流。“原来我们和电子科技大学就有合作,将来会继续深化。此外,跟西华大学也正在洽谈,将来可能联合建立储能相关的学院,对联合培养专业人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创新是我们的根本竞争力。”李峥认为,好的创新成果一定是在好的环境中产生的。“我们不仅看好成都的现在,更看好成都的未来,像菁蓉镇不仅是成都一个重要的科创点位,周边还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等这样的高校,走在菁蓉镇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科创高地’4个字,这样的科创环境才能引得来、留得住人才。”(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曹宇阳)
原标题:跨越上千公里来蓉 院士团队做了什么? 越来越多的院士团队创新成果从成都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