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市场供应背后,是成都田间地头的强力支持。当前,正值秋收农忙时节,成都区(市)县如何坚持疫情防控与秋收生产两手抓、两不误?昨日,记者分头前往崇州、温江等地,了解当地抓住天气转凉且气候晴好的窗口期,在落实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动农作物秋收开展情况。
农机上岗
收获沉甸甸的稻谷
眼下,正值水稻收割时节,成都田野上,稻谷簇拥成一片金色海洋随风摇曳,收割机来回忙碌地穿梭着,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农户满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将沉甸甸的稻谷载回家。据统计,全市水稻播栽面积223.85万亩,已收割72万亩,进度达三成。
昨日,在崇州市隆兴镇顺江村的稻田里,记者在现场看到,4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响起,饱满的、沉甸甸的稻穗被卷进机械中,村民们准备好袋子,干净的谷粒便通过收割机的出粮口自动装入袋中。仅10多分钟,眼前这块约半亩的水稻就被收割干净。
“现在是水稻收割的关键期,趁着天气晴好,4台机器一起作业,我们今天预计收割近200亩。”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介绍说,合作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水稻抢收。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抢收水稻700余亩,按照每天抢收200亩左右来计算,预计9月中下旬,她管理的三家合作社3900多亩水稻就能抢收完。
站在青白江区姚渡镇坪家村田埂上放眼望去,2000多亩稻田金灿灿的一片,沉甸甸的水稻压弯了腰。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响起,饱满的、沉甸甸的稻穗被卷进机械中。
烘干机到位
保障秋粮归仓
“湿谷子进去,出来的是大米!”昨日记者在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看到,村上新建的冷链物流中心刚刚投入使用,一车车刚从地里收获的稻谷被运来,在这里进行烘干和加工。
走进冷链物流中心,只见几台高大的烘干机正在紧张作业,工人开着铲车往来穿梭,将刚收割来的稻谷往烘干机里投放,烘干房内飘着稻谷的清香。
“以前温江没有烘干稻谷的地方,我们只有拉到其他区县去,或者找地方晒稻子。今年村里有了烘干设备,我再也不用为晒稻谷发愁了。”种粮大户李启斌说。
据了解,和林村共种植了约1500亩水稻,今年亩产在1200斤左右。这几天,村民们在每天进行核酸检测的同时,抽空进行收割。在和林村的稻田上,大群白鹭在空中飞舞,与田里奔忙的收割机相伴,成为一道风景线。据和林村党委书记黄秀介绍,和林村冷链物流中心由和林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总投资2000余万元,为水稻、大蒜等特色农产品提供集烘干、分拣、加工、冷链、仓储于一体的功能。“刚从地里收割的湿稻谷运来,放进机器里,最后变成大米出来,并且可以包装好。这样一来,稻谷的附加值大大提高!”黄秀说。(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粟新林 李娟 王丹)
相关新闻
记者探访我市部分种植养殖大户——在地品种长势良好 蔬菜采摘热火朝天
工作人员正在加紧装箱
记者昨日走访了部分种植养殖大户及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发现,各生产保供基地均响应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应急生产调度机制,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同时,加足马力闭环生产,确保保供主体基地货源充足、上市有序。
据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建立起蔬菜畜禽生产、社会化服务、农资供给、企业服务、质量安全、产销对接等保障小组,分别对402家应急生产保供主体生产经营信息进行统一调度,细化落实生产主体上市品种、产量、时间,分批次建立主体目录,动态更新上市品种和产量。目前全市在地蔬菜面积65万亩,未来一个月可投产面积43万亩、可收获产量61万吨;全市生猪存栏约290万头,本地生猪、母猪存栏在合理调控区间,生猪屠宰日均约1.5万头,能够有效保障供给。
有序安排生产
拓宽蔬菜品类
昨日一大早,新津区岷江社区韭菜基地内便热闹起来。“按照相关部门和市场需求,我们每日都排出了生产计划,最近恰好是韭菜花盛花期,采摘量也不错,今日韭菜出货量在2万斤左右。”岷江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志清告诉记者,作为新津区确定的蔬菜保供基地,合作社一方面按照要求做好疫情防控,一方面有序安排生产。
在位于都江堰市的圣寿源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新鲜的丝瓜、豇豆、小白菜等源源不断地从基地运到各大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热火朝天采摘的农户们,这里还有一位由该市农业农村局确定的“点长”——为了确保农产品能“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都江堰市已全面落实农业生产保供主体“白名单”管理制度,启动“点长”负责制,在20家蔬菜保供主体和15家畜禽保供主体及3家定点屠宰场均派专人驻点协调,对口农业生产保供主体生产、采收、运输、疫情防控等相关事宜。公司总经理蒯世军告诉记者,为了确保生产供应,圣寿源还同步协调了公司位于甘孜、阿坝等地的蔬菜基地,拓宽蔬菜保供品类,日均蔬菜保供能力达200吨左右,且价格与前段时间基本持平。
“我们已加强本地蔬菜生产情况监测,全面掌握在地蔬菜面积、品种、上市时间等,动态完善应急保供生产基地目录库。”据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全市在地蔬菜面积65万亩,长势良好,主要品种有茄子、辣椒、番茄、黄瓜、丝瓜、豇豆、小白菜、生菜等,未来一个月可投产面积43万亩、可收获产量61万吨。这段时间,市农业农村局已组建了专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组织生产主体及时采收,增加应季蔬菜供应量。
启动闭环模式
生产安全“两不误”
昨日,一辆辆拉满生猪的卡车从位于金堂县福兴镇的四川牧原农牧有限公司驶出,送往周边各大屠宰场。“我们已经启动了紧急预案,这段时间每日生猪出栏量大概在320头至350头。”公司销售负责人唐辉辉告诉记者。
一边是排得满满当当的生产计划,一边是摞得老高的疫情防控制度、安全生产流程以及全体人员的防疫台账。据唐辉辉介绍,按照金堂县的统一安排,工厂召集全体员工轮岗值守,启动了闭环生产模式,确保疫情期间生产和安全“两不误”。据悉,牧原金堂基地共有存栏母猪和育肥猪共计4.5万头,9月预出栏生猪3000头左右。“我们还建立了应急预案,根据供求情况,短期内每日还可再增加200头至300头生猪出栏。”
在位于武侯区的正大猪肉优鲜店,一辆辆挂着“四川省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和“成都市车辆应急”通行证的冷链运输车有序进入,猪肉、鸡肉、鸡蛋等新鲜肉类以及蒸饺、酥肉等加工食品源源不断地上架。“我们积极响应成都市场保供应急措施,工厂24小时不停转,实行闭环全力生产。”成都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公司50辆饲料、生猪运输车辆已办理蓉疫通通行证,切实保证重点物资的物流畅通。
据悉,目前成都市已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畜禽生产保供工作方案,建立124家生猪、禽蛋重点生产保供主体,加强对保供主体的指导和服务,千方百计稳定生猪生产,同时加大市外生猪调入,督促指导屠宰企业做好近期生猪收购计划,确保猪源稳定充足。据悉,目前全市生猪存栏约290万头,生猪屠宰日均约1.5万头,能够有效保障供给。(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