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特色农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有机大米每公斤60元、灵武长枣每公斤50元、枸杞每公斤60元……尽管枸杞企业再次紧急空运一批产品,但很快又被抢购一空。不久前,在青岛召开的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宁夏企业参展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成为“抢手货”,3天内近5万人到宁夏展区参观购物,签订400多万元的意向性购买协议,签订拟合作项目7个,总金额5000多万元。
“宁”字号产品为何如此“牛气哄哄”?一位福建客商说:宁夏农产品安全、有特色。
从确立十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到实现由重规模向提质增效转变、由重生产向产加销各环节深度融合转变、由重行政推动向政策、技术等多要素引导转变,宁夏特色农业产业转型路线图越来越清晰。
在西吉县华林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记者见到了福建农民企业家林水英。自2008年落户西吉,华林公司在当地流转土地1万亩,先后建起8个生产基地,配套建设8万吨的储藏保鲜体系,带动8个乡镇41个村逾千户农户种植蔬菜。如今,公司的菜远销20多个大中城市。在宁夏,像华林公司这样的企业已有近百家。
“宁夏地域小,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走‘特、精、优’的路子”,这是来宁企业家的共识,更是宁夏人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逐渐形成的共识。
几年间,宁夏以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22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抓手,不断推进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引导农产品经营业主把老品牌做大、把新品牌做精,使越来越多“宁”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
在贺兰县新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一个大棚内,挂在吊索上的一层层番茄长势正好,主人陈增芹正在采摘成熟的番茄。“入秋以来这个棚已摘了3次果。”
说到种菜,老人感叹现在种菜和以前真是不一样,工厂化育苗,垄打多宽、苗种多深都有讲究,种出来的瓜菜个头匀、色泽好,合作社和菜贩子都抢着收。
如今,宁夏大米、中宁枸杞、中卫硒砂瓜、贺兰山东麓葡萄、盐池滩羊、贺兰螺丝菜等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4个优势特色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全区80%以上耕地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数量位居西部省区第二;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14万亩,有25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3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居全国前列。
目前,宁夏特色产业占到农业比重的85%,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1月至9月,宁夏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6644.3元,同比增长12.7%。
信息来源:宁夏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