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西部 走向世界
首页 要闻中心 印象天府 西部视野 特色园区 文化旅游 三农瞭望 家居交通 社会民生 招商经贸 科教医卫 质量安全 特色经济 经纬广角 博览大观
招商经贸 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经贸  
遵义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03-18  
我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3-17 10:36:26来源:赵婧耘 郑礼志 浏览量:166次

 

草木萌发,万象更新。3月的遵义,春耕备耕不负农时,产业园区机器轰鸣,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镇乡村游人如织,黔北大地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春潮。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赋予贵州“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新目标新定位。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贵州开启新征程、开创新未来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年来,遵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奋力在全省“闯新路”中当先锋、作表率,在黔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新型工业化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时下,贵州珍酒公司生产车间内,酒糟蒸汽弥漫、酒香扑鼻,工人们熟练地摊晾酒糟;在新蒲经开区贵州文之美印刷有限公司的厂房里,一个个精致的白酒礼盒在员工们熟练的操作下快速完成;在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一箱箱辣椒制品送上总装生产线,随即运往全国各地……这一幕幕欣欣向荣的景象,折射出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劲脉搏。

过去一年,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规模工业增速、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创新创造、工业两化融合、绿色制造体系均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量质齐升。全市736户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高于全国11.4个百分点、全省8.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一,是十年来的最高增速,也是唯一一个高于全省平均增速的市(州),圆满完成“十四五”工业倍增行动年度目标任务。全市进入省级“千企改造”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名单45家、项目48个,入列企业和项目数为全省第一。

我市还积极创建产品质量标杆、工业质量品牌,支持企业创建技术创新示范试点,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遵义博信科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我省第一批唯一一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示范平台。

在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我市深入挖掘大数据赋能工业发展的潜力,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获评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企业5家。

此外,全市工业经济始终在“绿”上谋转型,积极创建绿色园区、工厂、产品与供应链,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年共获评第三批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家、国家再生资源行业规范企业2家,7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制造名单,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

成绩,见证希望,更见证我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心。

2022年,围绕“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工业投资49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户”的主要预期目标,我市正全力以赴优布局、调结构,聚资源、增效益,引增量、扩总量,强存量、激活力,保生态、提能效,办实事、解难题,在产业优化、平台发展、项目建设、主体培育、绿色发展和服务企业上实现新型工业化“六大新提升”。

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晨光熹微、空气微暖,迎着第一缕阳光,慢跑在白鹭湖湿地公园环湖绿道上,春风吹过芦苇、拂过脸庞,听燕语莺啼,看白鹭悠然,诗情画意触手可及。

草木丰茂、碧水环绕,中午时分行走在湘江河畔,绿荫环绕,花儿肆意绽放,点亮整个春天,三三两两的市民悠闲散步,惬意地享受春日暖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奔波一天的人们走进捞沙巷、林达美食街,“钻”进藏满美食的大街小巷,喧嚣的城市里,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好一派人间烟火气。

这是遵义人的一日生活,也是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品质的生动缩影。

过去一年,我市完成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投资946.9亿元,全市棚改、老旧小区改造均已全部开工,185条背街小巷全部改造完成;新(改)建城乡学校100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9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数4.75万个;8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提质扩能,20个养老机构完成提质改造;累计建成5G基站6655个、基本实现5G网络乡乡通,各地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7%以上,污水处理率达96.74%……

“危房”变“新楼”,“脏乱差”变“净畅美”,居民尽享“新”生活,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交相辉映,持续增强的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正不断加快推进以打造遵义都市圈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百姓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增强。

遵义始终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互动,积极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做大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城镇经营效益、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优化城镇品牌形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核心增长极,与贵阳齐头并进唱好“双城记”,建成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省域副中心提供强劲动力。

今年1月,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遵义都市圈发展规划》,为“十四五”期间遵义都市圈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城市更新抓好城镇品质提升、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城镇经济、围绕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市正努力构建“县城+重点镇”“小县大城”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养老托育设施提质升级。预计到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中心城区人口新增7万人以上。

农业现代化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农,天下之大本。

过去一年,湄潭县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习水县成功争取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余庆县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凤冈县茶叶出口位列全省第一……

“一县一主业”“一业一龙头”,作为农业大市,我市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与农业基础,红的辣椒、绿的茶叶、黄的鲜笋、褐色的麻羊……黔北大地,赤橙黄绿,绚丽多彩。

过去一年,我市全面落实“四新一高”“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建设,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921.25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增速实现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216元,高于全省3360元,增速实现10.2%;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17.84万亩、产量234万吨;茶叶、辣椒种植面积全国领先,中药材、红粱、蔬菜、竹、花椒种植面积和生态畜牧渔业产量全省领先;241个坝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坝区高效作物占比达80%以上;新增“两品一标”产品62个,贵州贵旺、贵州卓豪、贵州阳春白雪3家企业获批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7%,高出全省水平3个百分点。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我市聚焦茶叶、辣椒、优质粮油、畜禽等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去年完成农产品加工总值586.6亿元(不含烟酒),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在全省位列第一,不断从农产品生产大市向绿色食品工业强市奋进。

绿野春风起,耕田正当时。

在充满希望的2022年,我市将突出“三个聚焦”(粮油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一县一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实施三大工程(以高标农田为重点的农业重点工程、以品牌建设为重点的质量提升工程、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办好三场节会(贵州茶博会、贵州辣博会和2022年农民丰收节暨红粱节),全力推动农业总产值、增加值保持全省前列,增速实现增比进位、逐年递增,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保持全省第一。

旅游产业化推进旅游大提质

旖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红色人文、如诗的美丽乡村……

遵义,一座历史与现实交映、文化与生态互融、自然与人文相连的红绿辉映之城。

近年来,我市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始终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文旅融合,积极升级旅游业态、优化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经济稳步发展,“红色圣地·醉美遵义”旅游品牌声名远播。

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我市吹响旅游产业化的冲锋号,打造了娄山关红色旅游区、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1964文化创意园、仁怀茅台旅游综合体、赤水旅游度假区、余庆强渡乌江战斗遗址和飞龙湖休闲度假旅游景区、1935红色旅游综合体等多个项目,旅游市场星光璀璨。

过去一年,我市累计接待游客10979.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40.69亿元,推进117个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6%;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4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4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全省重点特色酒店(民宿、客栈)20家、贵州特色民宿1家、贵州长征路上好民宿5家;创建贵州省“美丽乡村”8家、“美丽田园”5家、“美丽人家”5家;遵义·1935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茅台酒镇创建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我市提出了构建兴文塑魂的红色传承体系、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坚持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突破口,促进红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民族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积极拓展工旅、农旅新业态,努力建设“红绿辉映、多彩融合、文化多元”的国际一流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锚定高质量,跃迁正当时。

2022年春节前夕,国发〔2022〕2号文件出台。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市必将把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澎湃动力,聚焦“四新”主目标、“四化”主抓手,在“四区一高地”建设中抢机遇、谋发展、求突破,以敢闯敢干的姿态谱写新的“黄金十年”壮美画卷。

 
热门信息  
· 四川省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 1至8月青海省冬虫夏草出口值居全国首位
· “愿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专访重庆市市长
· 中国苹果产业高峰论坛举行专家学者为苹果高质量
· 陕西省中药工业年产值约466亿元
· 重庆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 广汉市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讲好农民丰收好故事
· 2021中国企业500强揭榜 川企占14席
· 贵州全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招商
· 成都制造业与东部地区合作将更紧密
· 生态环境信息化 擦亮延安“圣地蓝”
· 广安:同城融圈 赢得机遇
· 贵州明确7项重点任务!《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
· 成都市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专家交流座谈会召开
· 成都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推荐信息  
· 四川省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 成德绵区域合作总体规图
· 西博会眉山市招商引资图片剪辑
· 西博会安岳县招商引资图片剪辑
首页 - 访客留言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西部印象-www.zgxbyx.cn 中国西部印象.cc www.zgxbyx.tv www.zgxbyx.cc  备案号:蜀ICP备2022012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