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秦巴山脉南麓,属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辖73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全县有66个乡镇栽桑,63个乡镇养蚕(含18个果桑乡镇),3个茶桑乡镇,是国家“东桑西移”工程试点县,国家级农业标准化蚕桑示范县、四川省农业特色效益蚕桑基地县和优质商品茧基地。
一、 蚕桑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县借力市蚕桑“百万工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办样板、做示范、建基地、兴技术、招企业、建专合工作,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现有桑园面积35万亩、2.3亿株,其中密植桑园5万亩、果桑3万亩(投产果桑5000亩)。2012年发种15万张、产茧600万公斤,茧款收入1.7亿元;生产鲜桑果5000吨,果桑收入2500万元;桑枝生产食用菌120万袋,食用菌收入1000万元,加上桑茶、桑叶粉生产,蚕桑综合产值达2.5亿元。
二、 创新举措多元发展
(一) 党政投入大
县人大以《决定》的形式将蚕桑列为全县的长效产业,实行换届不换产业、换领导不换思路,坚定了各地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县上每年从县财政支农资金、“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对蚕桑基地、养蚕设施、大户培育等建设给予补助;加上合作社服务体系建设,全县每年用于蚕桑发展的资金不少于1500万元,形成了常态化投入的扶持保障体系,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 机制创新实
全县按照“政府+企业+合作社+共育户+农户”的模式,积极加快农民专合组织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具有总社、乡有联社、村有分社的专合组织群,为全县养蚕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五统一”的一条龙服务,即统一种药供应、统一小蚕共育、统一消毒防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并大胆放手让合作社按照“两坚持、十统一”的要求参与蚕茧收烘,与蚕农结成利益同盟,合作社把干茧交售到龙头企业,与龙头企业形成产业的上下游间共生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护蚕农利益;蚕茧销售后,实行二次返利,增加蚕农收入。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蚕农三者共同服务产业、发展产业、保护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 发展方式新
一是产业布局由四处开花到集中成片。打破区域界限,整合优势资源,连片规划,集中发展。采取大环套小环的方法,以无缝联接的方式建设了县乡蚕桑产业环线78条;并在产业环线上新建了季共育能力在500张以上,现代化小蚕集中共育工厂20个;围绕蚕桑产业环线,新建现代化大蚕集中养殖园区35个。逐步实现了大面积分散栽桑养蚕向重点乡镇和产业环线规模化聚集发展的转变。
二是养蚕模式由零星分散到规模经营。依托嘉家茧丝绸和13个蚕业合作社,全面推进“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簇具优良化、饲养统防统消化”的“四化”工作要求,加快集约化养蚕步伐。全县以大户培育为抓手,从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上给予扶持,目前全县培育养蚕15张以上、年收入2万元的大户达到5825户。
三是经营方式由一根茧丝到多元发展。先锋、兴盛蚕业合作社不但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而且他们生产的“先锋牌”、“雪舒牌”蚕茧享誉川内茧丝产业。嘉佳茧丝绸所生产的和服面料远销日本。伏虎蚕业合作社生产的“懒丛牌”蚕丝被在成都、重庆、西安占有一席之地。建兴“小文牌”蚕枝食用菌占南部县食用菌市场的60%份额。“兴晟牌”桑叶(芽)茶、桑叶粉,订单不断并远销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以投产的5000亩果为基地,以四川劲椹公司为龙头,以生产“东方红”桑椹浓缩汁、桑果酒为品牌,全面加速紫薯提取花青素和淀粉等生产线的建设,把我县建成为全省蚕茧、丝绸与桑果、桑茶、紫薯等加工和生产的最大聚集地之一。
信息来源:南部县蚕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