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播州区鸭溪集镇往金钟村方向前行,视野逐渐开阔,连片的蔬菜从大道左右向田野间铺展。
这里是播州区鸭溪镇金钟坝区,也是全市20万亩蔬菜保供基地之一。
坝区里,村民趁着早晨的凉意,忙着采收各类蔬菜。坝区外,一辆辆货车正忙着将分拣好的蔬菜打包装车,发往上海、重庆、广州等市场。
一个“菜篮子”,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两头都是大民生。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20万亩蔬菜保供基地是2021年遵义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建设20万亩蔬菜保供基地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市级任务清单之一。
怎样将这一民生实事办实办好,既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放心舒心,又能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
以坝区为突破口,建设“9+50”个规模化蔬菜基地,实现外销与保供同步发展,助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印发《2021年蔬菜产业工作要点及任务分工的通知》,将20万亩蔬菜保供基地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压紧压实责任;
成立技术指导小组,为全市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遵义市蔬菜(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谋划保障,作出全面部署。
产业发展起航,田间地头繁忙,市场流通顺畅,一幅幅产业兴旺、惠企富民的新图景正在黔北大地徐徐展开。
“目前,金钟的茄子已经大量上市。每天,我们都会到基地进行采收,运往重庆、上海、广州等地市场,预计采收时间持续到9月底。以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今年金钟坝区亩产值可达3万元以上。”遵义菻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宋真谛告诉记者。
遵义菻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金钟坝区去年引进的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这两年,坝区通过“返租倒包”的模式,让遵义菻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尝到了甜头。
所谓“返租倒包”模式,是指由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将群众手中分散的土地统一流转过来,“返租”给龙头企业;由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把全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从龙头企业“倒包”劳务,让坝区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宋真谛说,这一模式解决了过去企业在流转土地、用工等方面遇到的难题,让他们花更多的精力对接市场,寻找销路。在“返租倒包”模式带领下,一年三茬轮流干,今年,遵义菻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可突破1000万元。
在桐梓县茅石镇中关坝区,上千亩四季豆迎来了收获季。村民们有的在坝区里忙着采摘,有的将采好的四季豆运到桐梓县禾木之仓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分拣打包后向外销售,一派繁忙景象。
中关坝区也是全市20万亩蔬菜保供基地之一。立足气候优势,定位成渝餐桌,根据市场需求,中关坝区走出了一条以龙头企业为产销保障、以合作社为领头羊、以新型职业菜农为基础的农业产业之路。
桐梓县禾木之仓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天宇告诉记者,中关坝区的四季豆自6月底开采以来,每天都有8000—10000斤运往重庆双福市场。
良好的品质,赢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今年,中关坝区的四季豆在重庆市场卖到1斤2元多的价格。而依托物资采购、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今年桐梓县禾木之仓农业专业合作社预计收入15万元。
眼下,汇川区泗渡镇观坝坝区的四季豆、茄子进入了丰收时节,村民穿梭在坝区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张远芳是常年在观坝坝区务工的工人之一。去年,仅在坝区务工,她就挣了近2万元。张远芳说,今年,除了务工收入,还有土地流转费和入股分红,收入肯定比去年多,日子越过越好。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完成保供蔬菜基地建设16.57万亩。借助基地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9.09万亩,产量296.5万吨,产值74.06亿元;食用菌种植面积2.37亿棒,产量8.395万吨,产值9.14亿元;共带动500余个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蔬菜产业,圆了60余万群众的增收致富梦。
前端,货源充足给力,后端,才能平价惠民。
今年7月中旬,《“遵惠民”平价肉菜专柜(店)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提升、三年覆盖”的工作思路,到2021年底前,全市共设立“遵惠民”平价肉菜专柜(店)120对(个),到2022年底达235对(个),到2023年底达340对(个)。届时,基本实现平价肉菜专柜(店)对城市社区的全覆盖,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蔬菜品种齐全、生产不断线、供给不断档……如今,随着蔬菜产业的做大做强,在以“蔬”富民、以“蔬”惠民的路上,遵义越走越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底气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