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剑门关的“红”
10月25日上午,“红色地标展新颜”和“幸福新村新生活”大型主题新闻采访活动新闻报道团来到广元剑阁县。沿着被称为“巴蜀四大门关”之一的剑门关石阶一步步向上攀,聆听历史的声音,寻访发展的足迹……
传承红军精神挖掘红色文化
在剑门关红星广场上,巍峨雄壮的“红军血战剑门纪念碑”展现在眼前。碑名由中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向前题写。碑上刻满了烈士名。
1935年4月2日,红31军4个团和红30军88师,分别抵剑门关下,随即对敌形成东、西、南三面包围并展开激战,毙敌七百余人。“剑门关一战,巩固了红军在嘉陵江沿岸的阵地,扫除了西进北上途中一大障碍。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著名战斗之一。”剑阁县委党史办主任张映学介绍。
为进一步弘扬、传承红军精神,挖掘红色文化,推进灾后重建,剑阁县多方筹资600多万元,于2008年7月启动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纪念馆建设。2009年12月22日,红星广场落成,包括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将帅雕塑和石刻标语。纪念馆建成后,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景区拉动旅游业
红军血战剑门关的历史,给剑阁人留下的不仅是精神财富,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
剑阁县是省级贫困县和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重灾县。灾后重建中,在黑龙江省的倾情援建下,全县干群发扬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并整合资金近4亿元打造剑门关景区的99个项目。2010年5月1日,剑门关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在红星广场,从德阳来旅游的邓女士说:“今天是和全家人自驾车来的。现在高速公路通了,随时来都很方便。”
位于剑门关景区入口处,一条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吸引了众多游客。走进“巴蜀土特产”商铺,老板正忙得不可开交。“以前每年收入1万元左右,现在能达到3万到5万。”老板王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5·12”汶川特大地震前,王先生在老街上开服装店。灾后重建中,政府在景区口修建了这条商业街,统一建筑,统一装潢。由于游客络绎不绝,王先生的生意越做越红。
像王先生这样,这条商业街上受惠于灾后重建的景区店家有十几家。
由于旅游条件大大改善,尤其是灾后重建重新开放后,剑门关景区旅游收入逐年递增。2011年游客10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000万元。“今年中秋国庆8天长假,景区吸引游客16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1200万元。”剑门关景区管理局副局长魏小安介绍,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带动全县旅游收入,成为全县财政收入的的主要来源。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