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西部 走向世界
首页 要闻中心 印象天府 西部视野 特色园区 文化旅游 三农瞭望 家居交通 社会民生 招商经贸 科教医卫 质量安全 特色经济 经纬广角 博览大观
文化旅游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文脉赓续 激荡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
  2024-08-01  

文脉赓续 激荡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

时间:2024-08-01 07:56:40 来源:成都日报

一束聚光灯亮起,勾勒出舞者挺拔的身躯,投射出千年以前,先民于悬崖绝壁之上凿山铺路、修栈架桥的身影……7月25日,舞蹈诗剧《蜀道》在四川歌舞大剧院建组。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古蜀道起点成都,在古代便成为中国三大经济带的交会点和交通、经济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从成都出发,拾级古蜀道、拜谒三苏祠,焕发时代光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重温大运会,这场国际体育盛会依然激动人心,大运遗产将持久地润泽城市,吸引更多人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

拾级古蜀道,探问苍柏长青

7月25日,记者从成都驱车3.5小时,抵达翠云廊剑阁段。“噫吁嚱,危乎高哉……”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景区门口,游客背诵《蜀道难》的声音悠扬回荡,轻轻铺陈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向西南方向行70公里至翠云廊梓潼段,梓潼县演武镇古柏王小微公园中,一场“交树交印”仪式正在举行。上万株古柏蔚然深秀,2300年树龄的“古柏王”苍劲青翠。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考察调研老城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对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指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从江苏省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到浙江省绍兴市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如何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遗存的重要课题。

谈及古蜀道的保护性开发,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用三个“涨”讲述发生的可喜变化,“关注古蜀道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翠云廊推出了背诵《蜀道难》免费入场的活动,以前能够完成背诵的,全年只有3万游客,这一年已经超过10万人次;游客数量大涨,每天接待游客的数量峰值可达以往的30倍;第三个变化是古柏的保护范围大幅度拓展,以前古柏保护主要是在大柏树湾区域,现在到梓潼大庙山的古柏也划入保护范围。”

目前对古蜀道的研究调查,由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重庆市同步铺开,国家文物局统一协调。蔡东洲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调查,把蜀道文化遗存摸清楚、定下来,这样才能把古蜀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走进“大学校”,寻根千年文脉

发现玉石器“生产车间”、实证3000年前城市规划、文物保护修复成果惊艳亮相……近日,三星堆“年度上新”,引发大量关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一年,吸引超480万游客。暑假期间,博物馆门票提前5天一秒抢空,每天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2023年7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4000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商文明的全景式展现,到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绝壁上的翰墨风华,我国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润物细无声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承载着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是支撑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蜀地优良家风最好的体现,就在这“一门三苏”的传奇之中。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挂牌,推进三苏文化研究;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建设等17个项目实施,加强三苏文化传播……今年5月,三苏祠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黄建表示,三苏祠正着力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1至6月,游客量超80万。”不仅仅是三苏祠,2023年6月,苏母祠也正式开馆。今年5月,话剧《苏母》在成都和北京进剧场、进校园,第一轮巡演31场演出圆满完成。三苏的和煦家风,滋养了名垂后世的三苏,更走进了千百年后观众的心中。

续写大运会,共赴成都之约

夜幕低垂,东安湖畔灯火辉煌——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在悠扬的旋律中拉开序幕,人群涌动,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时间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大运会开幕之夜,“太阳神鸟”翩翩起舞释放出12道耀眼光芒……

“‘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2023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致辞。全球目光聚焦成都,大运会成为成都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与活力的窗口。

文明的盛会,令竞技体育充盈“文化味”。国际体育盛会不仅是体育健儿拼搏竞技的赛场,更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

去年此时,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在成都留下青春的足迹,观众观赛带动衍生消费超10亿元……如今,这份热情与活力依旧在延续,吸引着海内外的人们来到成都。“China Travel”火遍全球,在生活服务App上,不少串串、茶馆商户收获了英文评价,“好City”的成都又一次出圈。

大运会后,成都计划陆续在大运场馆举办22项国际赛事和38项全国性赛事。无数或有形或无形的大运遗产,还将持久地润泽这座城市,吸引更多人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记者手记

广袤之路,承古启今;博采众长,融汇万象。

从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再到世园会、汤尤杯,以及百花奖、世运会……一场场大型盛会、赛事落户成都,彰显这座城市的影响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跨越山海、拥抱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文化传承发展念兹在兹。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四川全省上下正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成都老茶馆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广都博物馆、成都芯智慧音乐博物馆、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开馆、焕新,文物“四普”工作正有序进行……砥砺奋进,坚定文化自信,成都迈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坚实步伐。

这片被山川环抱、江河滋养的巴蜀大地上,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成为成都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注脚。(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吴亦铮 卢星宇

 
热门信息  
· 红旗飘飘
· 高擎先进文化
· 云南省领导干部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开展集中自学
· 延安城市书房开放暨“智慧书屋·有声乡村”项目
· 遵义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恳谈会召开
· 首届“四川省十大歌曲”评选结果出炉
· 中秋小长假:遵义与文明同行 景美人更美
· 百名妇女同剪《百虎图》喜迎新春共祝中国年
· 二〇二二年春晚将有多项创新亮点
· 成都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王凤朝强调 力争把成都世园会办成世界一流的国际
· 记录50名老战士的革命故事《口述历史》完成整理
· 2021四川文旅大会今日召开 九寨沟将恢复全域开放
· 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召开
· 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推荐信息  
· 高擎先进文化
· 四川红色旅游主打精品牌
· 四川省第二届农家乐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
首页 - 访客留言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西部印象-www.zgxbyx.cn 中国西部印象.cc www.zgxbyx.tv www.zgxbyx.cc  备案号:蜀ICP备2022012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