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 部署救援队伍及救灾物资 配备“黑科技”防汛产品

7月,成都已进入主汛期,“暴雨暴晴”“旱涝急转”“大风雷电”等天气增多。在“七上八下”的防汛关键期,记者近日走进防汛一线,了解成都主汛期安全屏障建设情况。从科学预警监测到应急队伍配备,再到“黑科技”防汛产品,成都人防、物防、技防的防汛安全屏障已准备就绪。
做好山洪灾害“喊醒叫应”
可视化平台为指挥决策提供支撑
在崇州市防汛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可视化平台上展示了辖区内的山洪危险区分布、风险等级、安置点、转移路线等信息。同时,通过可视化平台还可实现远程指挥调度一线责任人,并将现场画面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为指挥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不仅是在崇州,为做好山洪灾害“喊醒叫应”,目前,成都山洪灾害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试点已覆盖彭州、崇州、大邑的132个危险区,共发放设备162套,有效补充了涉水野游景点、涉洪建筑工地的防范手段。
“通过充分应用现有的信息传输渠道和手段,将‘喊醒叫应’技术创新,能够做到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基层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还聚焦山洪应对过程的预报研判、预警叫应、转移安置、抽查确认、安全返回5个关键环节,制定《山洪灾害闭环管理十八条措施》,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预警避险工作闭环。
针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城市易涝点等重点区域,成都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截至目前,成都已疏掏市政排水管网1709公里,清淘河道淤泥25万立方米,拆除行洪障碍188处,235座水库预泄腾库,腾出防洪库容,动态清零病态水库。
部署62支救援队伍
前置市级救灾物资5万余件
邛崃市羊安街道回龙镇因紧邻蒲江河与南河水流汇合点,当汛期出现强降水,两条河流水位同时上涨,回龙镇容易出现倒灌溢流的情况。
“这里有多少受灾害威胁人员?”“出现险情人员往哪里转移?”到达回龙镇灾害点后,成都应急雄鹰救援队副队长宋彪没有过多地寒暄,立即询问村镇负责人关于防汛的准备。
“我们平常会进行救援训练与应急演练,在汛期,频率也会随之增加。”宋彪表示,当预警达到一定等级时,队伍还会直接到预警点位进行驻扎,确保第一时间反应。
与雄鹰救援队一样,针对全市防汛重点片区,成都共部署了62支4686人的消防、社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冲锋舟、抢险舟等装备,实施布防备汛,并制定2024年防汛作战手册,规范预警值守指挥等机制。
此外,市应急管理局还在都江堰等6个区(市)县前置市级救灾物资5万余件,省级救灾物资8000余件,可保障4万余名受灾群众救助需求。
同时,成都也通过科技赋能,加快安全“一张图”建设,持续优化自然灾害应用场景,共享雨量监测等9类6209处智能感知设备实时数据,接入地质灾害实际风险区划图等11类数据,为应对处置汛期灾害提供了指挥支撑。
针对成都排水管网特点
定制开发“黑科技”防汛产品
“这是雷达式液位计、静压式液位计与电导率水质仪。”在成都环境集团兴蓉市政公司里,成都环境集团科技公司技术管理人员甘致溪向记者介绍了三款“黑科技”设备,均是针对成都排水管网特点而定制开发的防汛产品。
“以静压式液位计为例,在成都的市政管网、下河排口等排水系统中都有设置。”甘致溪表示,静压式液位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压力传感器与电信号之间的转换来测量管网、检查井内水深,若出现异常情况,系统会提前预警,避免出现堵塞、冒污、积水等现象。
据悉,目前,智慧管网建设类设备已在成都市中心城区“5+1”区域7600余公里排水管网安装使用,辐射面积超过55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数量超过800余万人。
此外,在成都96座下穿隧道口,还配备了“隧道积水监测机器人”,通过内藏芯片与AI算法模型等智能感知设备,能够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隧道内积水情况,若积水超过30厘米,系统将会自动报警,并通过隧道入口声光报警器提醒车辆禁止进入隧道。
如果有积水,又如何实现排水?成都环境集团兴蓉市政公司城西所副所长李波向记者解释,被监控的隧道下均安装了智能排水泵,当积水过多时,智能排水泵将会开启自动排水,并通过实时监测水位变化,自动启停排水泵工作。(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魏捷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