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重点研究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作出《决定》,明确提出了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多元包容的枢纽融通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东西互济的枢纽辐射能力“五大枢纽能力”。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服务全国全省开放大局的职责所在,又是破解内陆城市瓶颈制约的现实所需,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动作为。《决定》结合成都发展实际,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锚定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行了科学研究谋划、系统部署安排,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重点突出、凝聚共识,为站在新起点奋力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会议期间,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重点围绕《决定》谈认识、提举措,为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内畅外联 如何增强枢纽通达能力?
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内畅外联的枢纽来支撑。纵观全球任何一个大都市发展历程,它们都因拥有完备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成为通达四方、链接全球的重要枢纽节点。
提质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这是《决定》锚定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明确提出的一大重点任务。近年来,成都着力构建多层次开放通道体系,城市枢纽节点地位和战略链接能力显著提升。站在新的起点,如何进一步提升内畅外联水平,增强枢纽通达能力?
“全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等重大对外铁路通道规划建设,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协同推动黄百铁路建设、隆黄铁路隆叙段扩能改造,加快畅通以成都为起点、直达北部湾出海口的出海大通道。”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涛称,未来,成都将以铁路为介质,打造“通江、达海、抵边”的国际大通道。在新建铁路上,积极规划争取成都至格尔木等铁路线路,围绕进一步拓展通达全国的高铁出行圈,将争取成都至西安等地高速铁路,提升成都北向高铁通道,并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市域铁路公交化改造二期、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
今年以来,聚焦拓展对外开放的“外联”通道,成都相继新开通、恢复和加密多条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截至5月底,在飞的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航线已达70条,基本形成通达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洲际客运骨干航线网络,全覆盖亚洲主要航点。锚定新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成都将加快恢复欧洲、北美等重要国际航线,稳步拓展非洲、中亚、南亚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航线。到2027年,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航线增至80条以上。
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是成都不断增强内畅外联枢纽通达能力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对此,成都该怎么做?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赵春淦表示,将主动接轨新规则,打造更具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同时推动《成都市数据条例》加快立法,探索建立与国际经贸往来相适应的数据流动机制,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更好地服务于“数字丝绸之路”。另外,在车联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基因医学、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提升企业国际话语权。
“依托内畅外联的枢纽通道优势,我们正在组织企业加强海外考察交流,同时也加快组建海外工作站,为海内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建好桥梁和纽带。”蓉商总会党委书记、秘书长毛科称,蓉商总会将于今年6-9月组织三批企业分别赴欧洲、中亚和中东地区考察交流。首批企业计划于6月24日启程前往布鲁塞尔,并在布鲁塞尔建立蓉商总会欧洲经贸中心,为成都企业走出去发展拓宽机遇空间,也为海外企业推荐分享成都发展机遇,切实把枢纽能级转化为交流往来、经贸合作等高质量发展成果。
双向配置 如何增强枢纽运筹能力?
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需要城市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
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是关键一环。在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看来,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是科技开放合作的首要条件。“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字号’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他同时透露,未来将依托在蓉科研院所,在脑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布局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如何瞄准重点产业提升全球资源配置水平?成都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苗伟告诉记者,将优化“重产+科创”基金群运作,在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和低空经济等领域招引培育一批高能级项目和科技创新企业,助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扩大天使母子基金规模,深度链接成都科创生态岛、天府实验室,依托参投的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精准赋能,定位“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为纽带,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深化合作,助力全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同时,用好“蓉漂计划”等平台,引进储备高端产业发展人才和团队。
“回顾过去,成都工业是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展望未来,成都工业是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探索者和奋进者。”在赵春淦看来,《决定》提出的重大任务,既遵循党中央、省委统一部署,也结合成都实际进行创新突破,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共识、增添了动力。
赵春淦表示,当前,成都拥有多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圈链协同、跨链协同的格局已然形成。接下来,将主动服务双循环,打造更具全球化的产业集群;主动融入产业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主动开拓大市场,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成都品牌;主动接轨新规则,打造更具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我们将按照统一部署,加力加劲、提质提效,重点从以上四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水平。”
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是新形势下推动农业领域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决定》提出,深化农业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如何将这一部署落地落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古建桥指出,将坚持农业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相结合,依托农业国贸基地建设,促进投资双向放量、产品市场拓展、前沿技术链接,高质量建设成都自贸通供应链服务公司联合体等8家国贸基地,引导国贸基地与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联动发展,畅通科研资源与国贸基地合作渠道,面向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等目标市场深化贸易合作。
“2023年成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1059亿元,增长15.9%,连续七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都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吴悦表示,会上有关“推进对外贸易提能增效”的一系列部署,让人倍感振奋。未来在实践中,既要促进量的合理增长,也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以跨境电商需求导向带动传统制造业实现生产方式以及交易方式升级,同时加快推动贸易数字化发展,支持大型商贸企业、传统外贸企业通过专业合作、数字赋能等方式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发展。
多元包容 如何增强枢纽融通能力?
今年以来,成都紧紧把握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机遇,强化“五外联动”发展,深化对外交往布局,推动成都开放合作新优势“走出去”,“引进来”更多国际资源与机遇。
成都在推进对外开放的道路上步伐坚定,通过充分挖掘外事资源,推动与国际友城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并不断扩展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外交往的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成都市国际友好城市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230个;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23个,居中西部第一位。
城市国际化水平因交流而兴,国际关系因互鉴而发展。今年5月,“成都老茶馆相关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唯一独立申报并成功入选该名录的档案文献。“挖掘历史文化时代价值,擦亮茶馆文化名片,持续提升成都国际知名度。”市档案馆馆长吕毅用例子说明打造特色品牌是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关键。他表示,将以开门建馆服务成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档案馆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事业机构深度合作,扩大成都档案“朋友圈”。
“市文联将发挥文艺文联工作在增强多元包容的枢纽融通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晓阳表示,市文联将聚焦抓创作、聚英才、优品牌和强交流四个方面的工作,广泛汇聚更多助力高水平开放的文艺资源力量。
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母涛表示,将全面深化对外交流往来等重大部署,努力探索并推进文化产品出海,更好地推动天府文化走向世界,“集团接下来将策划举办2024世界文化名城全球产业促进会,通过成都文交所开展文化贸易合作,推动成都文化产品全球交易。”
“接下来,将继续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深化国际友好往来,加快涉外资源转化,以开放之姿持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市委外事办主任姜斌称,将高质量做好世运会等重大赛会的外事保障工作,把握中法建交60周年等契机,举办相关配套活动。同时,不断强化国际友城市长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持续举办文化交流品牌项目,深化友城互利共赢。
姜斌还表示,为更好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用好涉外媒体成熟渠道,做大做强网站、杂志、社交账号等国际传播矩阵,“还可以通过统筹国际经贸活动、知华友华外籍人士等资源加强城市对外宣传,持续提升公园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接轨国际 如何增强枢纽服务能力?
深度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建强制度型开放载体、加强涉外法律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决定》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的重点突破方向。
如何实现深度对接国际经贸、建强制度型开放载体?“对标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经验探索,在服务贸易等领域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持续推动医疗、科技等重点领域开放。”市商务局局长何丽称,首先是通过深化试点、试验推动制度型开放。同时,加快功能转换,促进外贸稳增提质是另一个突破重点。以深化产贸联动,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用好枢纽平台资源,擦亮“进口嘉年华”品牌,扩大消费品进口规模,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枢纽经济转化动能。
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离不开高质量涉外法律服务保障。记者从市司法局获悉,成都市律师协会加强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合作,设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都国际仲裁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西南)中心、“一带一路”外国法查明(西南)中心,打造全国首个集“国际仲裁、商事调解、外国法查明”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商事法律服务平台。2019年12月运行以来,累计受理仲裁、商事纠纷调解案件1.5万余件,为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等提供外国法查明服务3000余件次,涉案标的近150亿元。
“目前12345热线已设置英语专席,涉外企业诉求会提速提级办理,确保外企诉求高质高效处置。”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办负责人称,围绕着力提升涉外企业服务功能和水平,将继续做精做优“蓉易+”服务品牌,加强隐私和数据安全管理,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就近办,提供线上线下集成服务专区,完善涉外业务一件事一次办流程。
东西互济 如何增强枢纽辐射能力?
《决定》提出,协同打造区域发展极核,不断增强东西互济的枢纽辐射能力,并提出了更好服务“五区共兴”发展、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强化重点区域开放合作的具体举措。
蒲江县委书记、一级巡视员蒲发友表示,蒲江将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推进永川—蒲江中德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力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发展,携手丹棱打造同城化发展典范;持续深化成华蒲江结对联动发展,努力打造全市结对联动发展示范标杆。
围绕助力增强东西互济的枢纽辐射能力,蒲江县正全力服务保障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段和川藏铁路(寿安)综合保障基地建设,提速推进成蒲铁路“公交化”运营,加快蒲名、蒲丹快速路等外联大通道建设,不断完善内联外畅交通枢纽,着力提升成都向西向南开放门户口岸功能。
在此基础上,蒲江将高起点构建开放经济体系。坚持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加快蒲江铁路物流港核心区建设;全域全员全力实施农业“两个替代”工程,持续扩大蒲江优质农产品出口规模;高标准打造立足西南、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万果博览荟”;聚力推进郊野总部田园生态商务区成型成势;以开放激活发展潜力、提升比较优势,助力成都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都江堰市委书记蒋蔚炜表示,都江堰聚焦协同发展,要争创区域共兴的合作样本,“将更多地与三星堆、峨眉山、九寨、黄龙、三苏祠合作引流,彼此推荐,整合旅游资源,加快都市圈精品旅游环线建设。”蒋蔚炜介绍,都江堰市已经与重庆的8个区建立了文旅联盟,更好地推动巴蜀文化走廊节点城市建设;接下来,将与阿坝州在旅游、生态、遗产等方面紧密合作。(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富 李艳玲 孟浩 吴茜 杨帆 陈煦阳 黄雪松 李霞 吴雅婷 赵一 朱馨月 李长乐 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