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月9日,由成都市政府与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共同召开成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
聚“智”——座谈会主题鲜明。国内城市领域多位造诣深厚、成就卓著的专家齐聚蓉城,共同研讨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极核城市,如何更好更快阔步高质量发展。
把“脉”——以成都为研讨“样本”。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谈真知言灼见,在交汇碰撞的思维火花中,中国式现代化新形势下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效举措与路径的深邃思考,清晰呈现。
会前实地调研
专家“找”点位“寻”剖面“看”成都
既是来把“脉”,就少不了“望闻问切”。在步入座谈会会场的前一天,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便踏上了前往东安湖体育公园考察的路途。“大运会开幕在即,这是成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世界综合性运动会,在中国西部城市也是首次。透过大运会的筹办,能观察到城市的综合能力真实水平。”
正值周末,一座座公园在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串联,像给城市戴上了一条“翡翠项链”,营造出全龄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引得王昌林点赞:“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方面来看,确实成效显著。”
来到东安湖体育公园,4万座的主体育场内,蓝白红3色的座椅静待着火炬点燃的惊艳一刻。即将开放的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内,多样陈列的一件件实物,等待轮展的200余件藏品,完整呈现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缘起,以及与中国、与成都的渊源。体育公园面积多大?修建模式是什么?赛后场馆如何利用?王昌林不停抛出问题,一旁大运会组委会的相关负责人逐一做答。
长期致力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宏观经济等领域战略和政策研究的王昌林,对成都民营经济的观察也是其此次成都之行的重点。
“近年来,成都民营经济发展不错。”王昌林直言不讳,但在成都的制造业企业中,新的领军型大企业还偏少。他提及企业与城市互为关联,相互支撑,‘产业森林’里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更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考察结束之际,王昌林寄语成都的高质量发展,应在发展中提高质量,在发展中达成转型,培育敢闯敢拼的城市精神,深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会上思维碰撞
专家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献计支招
此次成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同时也是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三家国家高端智库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的2023年春季研讨会,主要就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下超大城市发展的举措和路径进行深入研讨。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主办的学术交流平台,之前仅在上海举办过类似会议。
出席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在国内城市领域建树颇丰,视野开阔,极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大多曾参与了党和国家多项重大战略决策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围绕座谈会主题,发言专家分别从创新能力、城市功能、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城市规划、人才引进等层面,为成都把脉支招贡献智慧。这是一场力求实效的座谈会,发言中频频可见对成都优势、成绩的肯定,也时常有点明成都短板的肺腑之言。这是一场紧密结合成都实际的思想盛宴,专家学者将国内先行城市,以及具有借鉴意义城市的城市发展典型做法、有益经验,直接带入会场。
会后吸收落实
成都加快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成都市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和发挥专家学者在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设立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建立决策咨询专家队伍,还坚持每年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对成都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在昨天的会场上,一个细节值得一提:与专家学者“面对面”的,是来自全市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几乎每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都涉及两个甚至更多政府职能部门主管领域,每个人桌前都有一个笔记本,对面专家发言的同时,负责人不停落笔记录。
出席座谈会的市领导明确要求市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专家意见,及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尽快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中去,为成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 这一要求,确保了专家学者的智力集成优势,得以发挥最大效能。(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蔡宇 李冬)
相关新闻
“共话”高质量看专家学者贡献出怎样的智慧
成都应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先行城市
“成都应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战略的样板。”王伟光认为,成都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领先践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众多有利条件。他提出建议,成都市应聚焦市情实际,以公园城市为底子,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研究制定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的战略方案。
具体来说,成都要抓住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机遇,着力绿色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和包容增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
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和数量的统一
杨伟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成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提高了,这就是高质量的发展。”迈入新征程,成都应该怎么做?他给出观点:成都应该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具体说,应正确认识现代化,既要有新建,更要有保护修复老城老街老房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吸引人的能力就是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城市包容性、多元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要依托自然山水,把城市建设、建筑、基础设施等画入大自然的画卷。
成都特色发展模式书写精彩的“成都故事”
王一鸣认为,成都是我国内陆地区最有活力的大城市之一,成都的“故事”很精彩。过去五年,成都有3点重大的突破。第一,经济总量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第二,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明显。第三,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今后一个时期,成都要突出两个战略方向。第一,成都应由经济大市转向经济强市。要由规模扩张转向能级提升,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由经济大市转向经济强市。第二,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成都应打造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王昌林认为,近些年成都的创新创业,包括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成都一方面要打造科技成果的“原始森林”,就是原始创新的“森林”和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企业方面,成都要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的“森林”。
他建议要进一步推进开放发展,打造内陆的开放高地和中心城市。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特别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一些外资企业的引入,努力稳定货物贸易水平。再有应加大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力度,建设全球新技术的产业化高地。另外,要更好依托“一带一路”来做文章,包括推动光伏、医药等优势产业依托“一带一路”走出去,通过一些企业来提高成都的国际化水平。
成都高质量发展应发展高质量的营商环境
“打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何德旭说,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是包括成都在内每个城市的首要任务。他建议,成都一定要把高质量营商环境建设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涉及营商环境建设的各项改革,包括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的改革。要构建新型的政商关系。要强化基础制度的建设。打造数字营商环境。
成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化
成都迎来了重大机遇。裴长洪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交汇叠加,令成都万众瞩目。他建议,成都应继续营造更为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他认为成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再有关于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现在有试点城市,建议成都参照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进行改革,进行招商引资。“虽然成都不是试点城市,但可以按照试点城市的要求来做。”
超大特大城市要“瘦身健体”
肖金成认为,今天的成都已经很大了,要注意:超大特大城市要“瘦身健体”。从城市空间上应细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金牛、成华、青羊、武侯、新都、锦江。这6个区要考虑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如何升级。第二部分青白江、双流、温江、郫都、新津应该是扩展区,扩展区的空间很大。还有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这两个应该是成都产业基地的重点。第三部分成德眉资都市圈。
挖掘城市空间价值
“现在谈城市空间,往往注重空间的开发建设,但是对于城市空间的挖掘可能比较忽视。” 周振华说,事实上城市空间也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 结合成都实际情况,周振华认为应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引入高端产业、功能性公司、机构和优质资产。再有也可以培育头部企业。通过数字科技,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和文化赋能,打通空间城市品牌。
成都 成长中的核心城市
唐杰认为,成都是一个高校、研究机构云集的城市,需要进一步要提升相对充裕的教育、科研、人力资本的创新动力。同时,成都应该增大前沿创新的激励,以及企业和大学、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走向创新时代,核心城市成为创新中心,这应该成为一个趋势。核心大城市的中心是要向创新发展延伸。
发挥成都文化优势
倪鹏飞认为发挥成都的文化优势,促进成都高质量发展。在他眼里,成都生态环境和创新多元文化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其一,公园城市建设。其二,成都的文化优势足以促进高质量发展。成都的文化有消费文化、创新文化、开放文化3个古而有之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弘扬了这3个优势,建议成都要强化这三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