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由民革中央和云贵川三省政协联合主办、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支持的2022年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在毕节市金沙县召开。
此次推进会以“生态优先·协作共赢”为主题,会上通过了《2022年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毕节行动”》,宣读了《云贵川三省四市政协共设“赤水河保护宣传周”倡议书》《赤水河流域白酒企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倡议书》,举行了《加快推进赤水河流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有关企业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河流治理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是一项系统工程。过去,由于缺乏联动协调配合机制,跨界河流治理成为“老大难”问题。
近年来,贵州与邻省(市)签订联防联治协议,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联合巡查督察和联合执法,从“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到“攥指成拳招招管用”,河湖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互派河长,联防联治
黄泥河,为云南、贵州两省界河,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流经贵州省六盘水盘州市、黔西南兴义市,是珠江上游的重要支流。
在黄泥河小黄泥河新光段的“清水平台”,流水潺潺,清澈见底。
“那边就是云南富源县的地界。”盘州市河长制办公室业务负责人张林指着河对岸说,黄泥河所跨的“三地”,就是这样左右岸、上下游的关系,然而它带来的治理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个“大麻烦”。
曾经的黄泥河,因两省三地权限不明晰,缺乏沟通和监督机制,河道管理混乱,水生态破坏十分严重。
“以前黄泥河两岸各管各的,垃圾乱扔、污水乱排、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执法难度大。发现河对面有污染河道的行为,各方都不能越界过去执法。”张林回忆说。
针对黄泥河的跨界治理问题,有关各方积极探索建立黄泥河环境保护协同监督机制,明晰界河管理责任。2019年,贵州牵头建立了河流断面监测、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相互考核、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互派副河长等5项工作机制,为推进黄泥河共管共治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此后,两省三地四县确定了黄泥河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会议通报情况,汇集问题和目标,制定执行方案并相互进行考核。
从理不清“谁来管”,到相互协作“一起管”,经过几年跨界河“共治共管”模式的运行,如今的黄泥河干流水质已稳定达到Ⅱ类。
“各地各级河长巡河,及时发现问题,互相沟通,尽快处置。”张林告诉记者,效果良好的黄泥河跨界河治理模式将持续运行,由各地共治共管,共享清澈河流,美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