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救灾物资连夜送
都江堰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救灾物资装车待发
“蒲泸一家亲,我们对口支援工作队在泸队员正奋战在救灾一线。”“我们有技术,辖区企业自主研发的双尾蝎无人机紧急驰援泸定县、石棉县抗震救灾工作。”“我们有物资,辖区药企捐赠的物资和款项已顺利抵泸。”……泸定地震发生后,成都多个区(市)县在一边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一边以各种方式援助泸定地震灾区,为当地群众送去爱与温暖。
抗震救灾
对口支援队员奋战一线
“再来点,没问题,我还能拿。”昨日上午,泸定县第二中学集中安置点,蒲江县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挂职泸定县兴隆镇党委副书记的徐镭正从货车上卸下物资。地震发生后,他来到该安置点,从搭建帐篷开始,到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负责大大小小的工作有10余项。
记者了解到,蒲江县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立即投身抗震救灾一线。其中,队员史美丹主要负责重大项目地震受灾情况统计报送、泸定广场点位帐篷搭建等综合保障工作,队员田超第一时间深入震中磨西镇开展卫生应急处置工作,队员徐韬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新闻宣传报道。
此外,据工作队透露,在一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下,蒲江县红十字会、蒲江慈善会正在号召各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及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向灾区群众伸援手、献爱心。目前物资款项正在筹集中。
爱心援助
物资款项纷纷抵达灾区
“物资刚一抵达泸定,就为志愿者发放了一批,剩下的也在陆续发放。”昨日,记者联系到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总经办负责人王燕时,她告诉记者,价值50万元的救灾物资已送达泸定县,同时向甘孜红十字会捐赠的善款93.5万余元以及向雅安红十字会捐赠的善款100万元均已全部到账。
“加油!先把矿泉水搬上车!”9月6日下午,位于都江堰市的海蓉药业厂区格外忙碌,工作人员正在用叉车往大货车上搬运牛奶、矿泉水、八宝粥、方便面、饼干、被褥等救灾物资。“接到集团指示后,我们就紧急联系了泸定红十字会了解灾区群众的需求,确定急需物资清单,同步联系超市调集、采买。”王燕告诉记者,9月7日傍晚7点半,物资已安全抵达接收地泸定县政务中心。
同样的守望相助也在崇州市上演。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怀远民兵、崇州市蓝盾应急救援队、崇州市嘉康社工服务中心的11名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迅速集结,以最快速度将三辆大货车的救援物资送达灾区。据了解,崇州市第一批救灾物资和第二批救灾物资在9月6日、7日先后送达泸定地震灾区。
9月5日泸定地震发生后,位于青白江区的成都市鑫宏威野营装备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在闭环生产的状态下,紧急调配400套12平方米救灾专用棉帐篷和200张救灾专用折叠床,在当晚10时30分从青白江厂区装车出发,并于6日凌晨运抵地震灾区。
技术驰援
无人机助力灾情巡查
9月5日至7日,由金牛辖区企业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双尾蝎无人机紧急驰援泸定县、石棉县抗震救灾工作。
无人机挂载光电侦察吊舱、空中基站设备飞赴受灾区域,执行灾情广域巡查并实施公众通信覆盖任务。飞抵泸定县湾东村堰塞湖区域上空后,无人机即刻实施应急通信保障,恢复受灾群众手机通信。同步开展灾情广域巡查,监视湾东河(大渡河支流)沿岸滑坡阻塞河道情况,并将实时画面传回位于成都市的指挥控制中心,为决策部署下一阶段救援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了解,连日来,双尾蝎无人机先后出动四轮次,共计为震中通信阻断区域的2.5万余名用户提供了电信、移动和联通的通信服务。(宋正刚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周滎鸿 陈方耀 粟新林 王丹)
相关新闻
大型抢险救灾设备水陆联运
9月9日上午10时,从全省各地调集的包括挖掘机、装载机等在内的36台大型机械设备静候码头,随着机械启动的轰鸣声响起,震后第一台走水路进入受灾点的重型装载机成功登上舟桥。
泸定地震发生后,省道217线震中磨西到石棉段的28公里路段多处中断、损毁严重,大型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受灾点位,严重制约抢通保畅救援进度,蜀道集团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决定增派人员设备,增加断道的抢通作业点。陆路不通走水路,蜀道集团一线抢险队伍利用省道217线紧邻大渡河的优势,在得妥大桥旁大渡河岸,经过11个小时的抢建,于9月8日晚10时搭建完成临时码头,开启水陆联运应急通道。
记者了解到,本次水路通道启用10节动力舟桥,将5节动力舟桥拼成一个移动的水上作业平台,可承载70吨的重型设备。这是我国首次应用动力舟桥搭建移动船运送大型机械设备。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批施工“重器”于今日分别抵达金竹林、芝麻坨、松林坪、郑家坪、紫雅场5个登陆点,奔赴大渡河下游省道217线的28个受灾点位,在垮塌路段实现多点作业、同时掘进,开启救援抢通施工“加速度”。该码头将持续用作陆地断道抢通前的人员、设备、物资运输,全力保障“生命通道”畅通。(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田程晨)
相关新闻
灾区首轮地质灾害排查如期完成
9月7日24时,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对泸定“9·5”地震震区的首轮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如期完成。据了解,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组织632名专业技术人员,投入160台车辆、465台(套)无人机等专业设备,用于首轮地质灾害应急排查。
据悉,截至目前,全省地勘单位共调派28支地质灾害排查除险专业队伍奔赴震区,协助当地政府全覆盖开展震区及周边隐患风险排查。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480处,协助紧急避险转移安置10152人、设置临时安置点137处,开展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65处。(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袁弘 实习记者 李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