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就是红军渡口。”站在红军渡口纪念广场,余庆县大乌江镇人大主席任勇告诉记者,渡口两岸山势陡峭如刀劈斧削,江水湍急,自古有“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的说法。
1935年1月2日至6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分别在余庆回龙场、瓮安江界河、开阳和播州(原遵义县)的茶山关渡口突破乌江天险。这一胜利,让红军实现从消极避战到主动出击,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打开了通道。
在红渡村红一军团一师强渡乌江回龙场指挥部遗址后面的一栋民房里,记者见到了伍文华老人,老人说,这座被红军用来做指挥部的房子,当年就是他外公家的。
“我从小就听妈妈讲红军的故事”,伍文华说,当年红军进入红渡村前,村里人都很害怕,躲到了山上。“我妈妈那时候还小,没来得及跑上山,只好躲进了自家的柴房,但由于害怕忍不住哭出声来,被红军发现了。外公得知红军发现了女儿,害怕红军伤害她,赶紧从山上跑回家。结果一看,红军非但没有伤害她,还温言细语地宽慰着我妈妈。”
外公看出红军是护着百姓的,便把红军战士领到家中,为他们提供食物,帮他们砍竹子扎竹筏,为他们引路渡江。
红军的足迹为村里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如今,红渡村依托红色资源,对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进行整治,打造建成党群服务中心、红色书吧、红色营地、渡江步道、长征码头,修缮红军强渡乌江回龙场指挥部遗址等,经常性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截至目前,已接待省内外参观学习团队500余场3万余人次。
据介绍,红渡村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载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搭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村级一线“指挥部”阵地,支部组织党员成立“红心理事会”,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推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了连续10年无矛盾纠纷上交、无治安案件、无刑事案件、无安全生产事故、无违法信访的“五无目标”。
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红渡村依托镇级贵州九村红集体经济公司,开展以红色培训服务、红色旅游服务、种养殖服务、农特产品加工销售四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营业务,推出“乌江红”“记忆乡愁”系列农副产品。以农村产权变革为抓手,引进北京盛方公司,盘活村民闲置房屋、闲置土地、闲置劳动力,探索出“红色记忆+精品民宿”乡村旅游新模式,开发“民居客旅、主客共享”的“旅居农家余庆坊”项目,引导村民发展客居餐饮服务业,为外来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截至目前,全村实现1000亩优质稻油轮作种植、1000亩精品水果、1000桶生态蜜蜂养殖,100张民宿床位的“四个一”产业发展目标。
说起红渡村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余庆县委组织部部长余如江告诉记者,红渡村红色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项目已通过省委组织部验收。他说,该项目顺利实施并率先通过验收,主要得益于余庆县根据省级规划,结合群众的具体需要,对项目进行了一些调整,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确保了专项资金落实落地,高质量施工。“我县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红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样板。”余如江说,下一步,余庆县将继续超前谋划,通过村庄美化、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产业等措施,把红渡村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村民致富的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红渡村的村容村貌、村民素质和旅游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