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成都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正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如何携手重庆,开启发展新篇章?
关键词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川渝两地文旅总收入将突破5万亿元
《规划纲要》要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去年,“宽(宽窄巷子)洪(洪崖洞)大量”景区隔空互动、高调牵手的盛况还令人记忆犹新。随后,相隔300余公里的成都太古里、重庆南岸区南滨路弹子石广场两大城市地标云端相会,开启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今年9月,成渝联手再次扩大朋友圈,成渝乐旅游行业联盟成立大会举行……
2020年4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召开。按照川渝两地文旅部门协议,双方将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构建“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机制;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合力打造文旅节会和巴蜀文艺品牌,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品牌培塑、实施巴蜀文创产品开发工程。
据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正在紧张编制中,今年1月中旬完成了实地调研,拟于今年完成征求意见稿。
据了解,预计到202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将初步形成,旅游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显著贡献。预计到2035年,川渝两地力争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文化高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文旅业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综合性总收入突破5万亿元,文化旅游消费总人次突破15亿人次。
关键词
对外交往中心
每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超百场
《规划纲要》要求,成渝两地将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深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支持川剧、彩灯等中国文化“走出去”。
川剧是巴蜀文化中一朵奇葩,也是深受观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去年,成都市川剧院川剧《目连之母》打头阵开启了“2020年成渝两地川剧艺术交流演出系列活动”的首场演出。随后,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与重庆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在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川剧将搭建共同对外交流平台,携手助推川剧“走出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2000多年前,作为“南丝绸之路”起点的成都,早已成为了世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阵地之一。如今,随着交通的发达,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的中欧班列(成渝)就是一条崭新的“新”丝绸之路。今年1-9月,中欧班列(成渝)合计开行3898列,开行量全国领先。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必然会带来文化交流的活跃。据统计,成都国际友城总数达到104个,驻成都领事机构已增至21家,国际友城总数增至104个。请进来,走出去,每年成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上百场以上,成渝国际朋友圈文化交流频繁。
关键词
公共服务共建
成渝地区实现数字阅读共享
《规划纲要》要求:“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娃娃们太有才了!”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举行的“‘成渝地 巴蜀情’——2020成都重庆德阳眉山资阳文旅区域联动少儿美术、书法作品精品展”上,面对近百幅少儿艺术作品,观众们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此次展览也奏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馆联盟发展、群众文化合作共建的序章。
在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都先后与重庆及省内各市州共同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成渝地巴蜀情”成渝地区文旅公共服务采购大会等活动,建立常态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数字平台互联互通、文化活动联手互动、人才队伍携手培训”。其中,文采会计划每年一届,分别在成都和重庆轮流举办。今年,新一届的活动即将在重庆举行。
成渝两地公共图书馆联合推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健全成渝合作机制。今年6月,“川渝阅读一卡通”暨成渝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数字阅读共享服务启动仪式在重庆图书馆举行。该项工作实现人社、文旅的融合服务,开通了以社保卡作为读者证的成渝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和数字阅读服务,方便、快捷满足成渝两地市民读者对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记者 王嘉)
专家观点
挖掘巴蜀文化内涵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成都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陈颖博士认为,作为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有着重要意义。他说,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需要多方协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有助于成渝两地机制共享、平台共建。目前,成渝两地在“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两地应该把古蜀文化作为对外交往中心的一个重点。谈及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陈颖提出,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品质,需要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丰富整个公共服务内容。
相关新闻
北京、重庆、成都三地党校专家共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推动成渝两地课题共研、人才共育
10月31日,一场关于“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学术研讨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成都市委党校联合主办,北京、重庆、成都三大会场现场连线,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路径。
如何更好地发挥党校作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李新介绍,为发挥好党校优势成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动力,四川省委党校坚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党校工作结合。“目前已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下设6个研究方向的课题小组,31名教师深度参与,编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等专著。”李新介绍。
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张倵瑃表示,希望党校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和地域优势,通过开展扎实深入的科学研究,推出更多有口碑、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人才库建设方面,张倵瑃认为,西南地区党校需要加强交流协作,推动形成课题共研、人才共育的合作机制,实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标,使两地党校人才库吸纳更多有理想的青年人才。
据了解,此次活动前期共征集到了西南地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投稿论文98篇,经过专家评审,择优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61篇论文汇编成册,供两地党校相关人员研究参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财政金融室主任、教授郭威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经济韧性和经济稳定性好。“成渝两地也是西部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地,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和加强科研投入对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郭威介绍。
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成都经济学会会长常晓鸣表示,成渝地区要进一步融入双循环之中,以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发展来破解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要以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为突破口,加快形成区域内外联动的科学创新体系,以都市圈为基本单位,形成关于生态价值的考核体系。(记者 李菲菲)
相关新闻
构建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成渝公交轨道日均互刷扫码约1500人次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被放在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的首要位置。
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自成渝两地公交、轨道实现“一码”通乘后,今年内,成渝两地市民互刷扫码日均达到约1500人次,交通一体化带来的便利越发显现。
公共交通 “一卡通”扫码通刷
去年12月,成渝两地正式实现公交、轨道“一码”通乘。成都市民使用天府通App,在重庆主城9区可扫码通刷重庆轨道交通及公交;重庆市民使用重庆市民通App,可扫码通刷成都公交、地铁、有轨电车及BRT。来自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都重庆两市市民互刷扫码日均约1500人次,有效提升了市民异地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效率。
作为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先手棋”,成德眉资交通同城化也取得看得到的实质进展。
2020年,成都和其他三市累计打通5条城际断头路,在公交同城化方面,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推进轨道公交运力匹配、时刻协同,先后完成公交站与地铁站名匹配更名204座,中心城区内短线接驳德阳、什邡等远郊摆渡公交线路70余条,成德眉资四市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互通互惠。
轨道交通 平均发车间隔缩短至20分钟
《规划纲要》提出,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研究规划重庆都市圈环线、成都外环、绵遂内等连接重庆中心城区、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铁路,优先利用铁路资源开行城际、市域(郊)列车,基本建成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间1小时交通圈和通勤圈。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正大力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其中,铁路公交化运营效果显著,目前成都至成都平原城市群日发动车提升至329对,提升157%,日均客流量增加至25万人次,平均发车间隔缩短至25分钟,成德、成眉间平均发车间隔缩短至20-24分钟。而在市域内,自2010年1号线开通以来,轨道交通累计运送乘客超65亿乘次。
与此同时,成都积极构建与生活场景相互衔接的通勤场景,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让市民在“回家路上”解决80%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记者 田程晨)